關羽和呂布到底誰強?古書的記載,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讀了三國演義的朋友,可能很少會有這樣的思考:三國時期名將那麼多,但這些名將之間的單挑記錄非常少。大多單挑,都是名將挑炮灰,一挑一大片。這其實也好理解:畢竟演義是依據正史,在羅貫中腦袋裡杜撰出來的玩意,而歷史上,連單挑都屈指可數,哪就能有那麼多名將之間的交手了。
但羅貫中為吸引讀者,在小說開篇不久就安排了一場曠世之戰:三英戰呂布。讀者讀罷,自然酣暢淋漓,然後整本書整本書的找下一場這樣的戰鬥,然而直到「後人憑弔空牢騷」三國演義整本書這最後七個字時,依然不見蹤影——許多事就是如此,你經歷的那一刻,就是這輩子最後一次了。
其實三英戰呂布這場戲,最出彩的,恐怕還不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這種變態組合一起打呂布。而是:關羽和張飛,這兩位曠世怪物同時戰呂布一人時,劉備這傢伙,竟然上去湊了個熱鬧。這下好,諸位知道,按羅貫中的意思,劉備惜才,不忍殺呂布,但這樣一來,關羽和張飛就不得不犧牲一部分戰鬥力——既用來保護劉備,又用來遷就大哥。所以,羅貫中在這裡其實是暗示讀者:你們以為關羽和張飛加一塊兒,真就打不過呂布?要不是劉備,你能信?
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張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斗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關羽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里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盪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三個那裡肯舍,拍馬趕來。八路軍兵,喊聲大震,一齊掩殺。
張飛恐怕不是很爽:大哥,你來湊個甚的熱鬧!
其中,在描述關羽助戰這茬,羅貫中是用他一貫的風格請出關公的:關羽見了,舞八十二斤青龍刀,拍馬便上。不知諸位以為如何,反正我一直覺著,只要關公舞起了青龍刀,戰鬥就要結束了。
然而演義是精彩了,歷史上的關羽和呂布,到底誰更能打?
其實正史對武將戰力的記載,都非常寒磣。除了典韋這樣略不世出的怪獸,陳壽好好寫了一筆,其它能在史書中彰顯英雄本色的,也就是曹仁和張遼二位了:一個在江陵率領十幾人沖入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一個在合肥率領八百人沖入十萬大軍,從早上殺到中午,最後還大勝而歸。但關羽和呂布的戰力,在史料中的記載就實在非常少了。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整個《關羽傳》中,這是唯一一處對關羽戰力的正面描述。側面描述,也只一句:
諸葛亮知關羽護前,乃答之曰:「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張飛並驅爭先,猶未及關羽之絕倫逸群也。」
諸葛亮從不拍馬屁,他只是情商高。他知道關羽不喜歡別人超過自己,就對關羽說:你比程昱口中的萬人敵張飛,還要厲害些,怎麼可能還不如個馬超?
現在,我們通過史料對關羽一戰封神的記載,試著分析一下關羽的真實戰力。
注意,陳壽在史料中明確寫到:是關羽親手刺殺了顏良。換句話說,沒張遼什麼事——甭管他是不是和關羽一齊衝上去的,也甭管當時張遼是先鋒,關羽是所謂副先鋒,更不用說什麼偷襲。總之,顏良就是死在關羽手下的,而且估計是分分鐘就被關羽收掉了,這個確定無疑。
這裡深入一點,考察一下史料中所謂某將斬某將的情況。諸位知道,正史中,常有這樣的記載:某位將軍,在某場戰鬥中,斬殺了某位敵將。比如,孫堅在和董卓交戰時,斬了華雄;又如,樂進在與袁紹軍隊交戰時,斬了淳于瓊;再如,劉備在與曹軍交戰時,斬了夏侯淵。我們可能不解,到底是孫堅斬了華雄呢?或者不是孫堅親手殺的呢?
三國志里有一處很細節的記載,可以讓這個問題永遠再沒有爭論的必要了。裴松之注三國志注引《魏略》有這樣一句話:
及夏侯霸入蜀,劉禪與相見,釋之曰:「卿父(夏侯淵)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劉備)之手刃也。」——《魏略》
夏侯霸投奔蜀漢後,劉禪與夏侯霸面見,對夏侯霸解釋說:「您父親夏侯淵,是在兩軍交戰時,死於亂軍之中的,並不是我父親劉備親手殺的他。」
《夏侯淵傳》對夏侯淵之死這樣記載:
夏侯淵分所將兵半助張郃,為劉備所襲,夏侯淵遂戰死。——《夏侯淵傳》
由此可見,遍布三國志中的某將戰某將,通常都不是親手所殺,大多都是死於亂戰之中。
但《關羽傳》中,是明明白白說了:關羽親手在萬軍之中刺死了顏良。這含金量匪夷所思。如前所述,古代作戰,武將單挑的情況極其罕見,用曹操的話說就是:「此非大將之法。」況且也沒必要,即便單挑贏了,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作戰嘛。
正因如此,關羽這一戰,才更能體現出他的恐怖。關羽斬顏良後,陳壽還說了一句:「遂解白馬圍。」短短五個字,其實映射了一個相當變態的事實:關羽,可能是漢末三國時期,唯一一位,通過個人英雄主義,結束掉一場戰役的存在了。換句話說,曹操沒動一兵一卒,沒損一兵一將,單純靠關羽一人,過去一刀,梟首,回來,就把仗給打贏了。
還沒概念?那我們對比一下同時期的延津之戰。
白馬之戰勝利後,袁紹進軍延津,曹操在南阪駐軍,與袁紹大軍相持。我們看看這場和白馬之戰一個級別的戰鬥,是怎樣一個過程。
袁紹於是渡河追公軍,至延津南。曹操勒兵駐營南阪下,使登壘望之,曰;「可五六百騎。」有頃,復白:「騎稍多,步兵不可勝數。」曹操曰:「勿復白。」乃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袁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曹操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曹操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文丑。——《武帝紀》
看到了吧,一場需要耗費這麼多人、這麼多力的戰鬥,關羽分分鐘就結束掉了。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關羽斬顏良的含金量空前絕後,匪夷所思,而且很具有戲劇性。
萬軍陣斬顏良,能同時反映出關羽的「勇、壯、雄、猛」。能做出這種事的人,個人戰力,就不必多言了。
說完了關羽,再談呂布。然而要說呂布,可能會讓人有些失落——倒不是說呂布不行,而是呂布被吹得過了點兒,反而會給人落差感。
史料能直接反映呂布戰力的地方,也不多,但一部千年失傳的古書《英雄記》,卻又一段非常寶貴的記載:
呂布,以驍武給并州,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郭汜、呂布乃獨共對戰(就是你們要的單挑),呂布以矛刺中郭汜,郭汜後騎遂前救郭汜,郭汜、呂布遂各罷兵。
就這麼點,但已經很豐富了,尤其考慮到有一處寶貴的單挑記錄。
呂布是并州人,當時的并州和涼州,是天下公認的出產勇士的地方。漢末三國許多猛獸,都產自這裡,呂布自然不提,還有張遼,張楊,甚至,董卓。張遼在合肥,八百破十萬,說破了嘴,諸位知道那是個什麼概念,就行。董卓年輕時恐怕比張遼還恐怖,但太久遠,說了大家可能不愛聽。那就按《英雄記》的記載,直接對比呂布和郭汜吧。
郭汜這傢伙,原本叫郭多,是地道的涼州土著(張掖人)。《董卓傳》注引《獻帝起居注》中說:「郭多,盜馬虜耳。」郭汜原本是偷馬的,最早是個地痞無賴。其實像郭汜這種人,也不需要過多的記載,完全可以推測:他就是當時涼州常年混跡於羌胡人中的一個地痞惡霸。這樣的人,特點其實也很容易概括:兇殘、無情、勇敢、無畏。如果講點義氣,就變成了臧霸那類人;如果兇殘無情佔比多點,就成了董卓那類人。私以為,李傕、郭汜、張遼、張楊這幾位,要說能打,估計是比不出個高下的。
但呂布顯然更勝一籌,畢竟史料上明白說了:呂布和郭汜單挑,刺中了郭汜。贏了。當然,您可以說,或許是郭汜運氣不好,或許換個時辰,就是郭汜刺中了呂布呢?但歷史沒有如果,所以我們只能看錶現,和的的確確發生過的事情。就像雖然當時人滿口是「張飛萬人敵」,可是他就是沒有關羽萬軍斬顏良這樣的表現,所以陳壽也不得不說:「飛雄壯亞於羽」了。
因此,從表現看,關羽有略不世出的萬軍陣斬表現,呂布只有單挑郭汜的表現,顯然二位不是一個級別。從評價看,關羽是當時公認的「萬人敵」,陳壽對呂布的評價是「有驍虎之勇」,私以為,這個評價還是比不上關羽的。故,無論從表現還是從評價看,呂布和關羽的戰力,都不是一個級別。平心而論,呂布應是比張遼、曹仁、馬超、太史慈這些人稍微強點,關羽則是超凡絕倫,絕對勝過他們。
如果您還不夠認可,那我再舉一個很細節的例子。
漢末三國之後三四百年,從西晉到隋朝一統之間,「但逢猛將,必論關張」,沒聽說過和呂布比的。
晉朝劉遐每次攻擊敵軍,先登沖陣,陷陣摧鋒,可比之於關羽、張飛。——《晉書·劉遐傳》
時以之比於關羽、張飛。——《宋書·檀道濟傳》
當世推其驍勇果斷,皆認為即便關羽和張飛也不能超過他。——《魏書·楊大眼傳》
崔公,古之關羽張飛也。——《魏書·崔延伯傳》
這些人生活的年代,都比我們現在距離漢末三國時期更近;這些人,也都沒有看過三國演義,沒有受過演義徹骨的影響。他們的對漢末三國那時候人物的評價、想法、感受和直觀,必然比我們現在更接近事實。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關羽在漢末三國時期,是絕對的第一,是獨一無二的第一,沒有任何一個人在勇武上,能和他相提並論,呂布,自然也不如他。
關羽和呂布到底誰強?古書的記載,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關羽和呂布到底誰強?古書的記載,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讀了三國演義的朋友,可能很少會有這樣的思考:三國時期名將那麼多,但這些名將之間的單挑記錄非常少。大多單挑,都是名將挑炮灰,一挑一大片。這其實也好理解:畢竟演義是依據正史,在羅貫中腦袋裡杜撰出來的玩意,而歷史上,連單挑都屈指可數,哪就能有那麼多名將之間的交手了。
但羅貫中為吸引讀者,在小說開篇不久就安排了一場曠世之戰:三英戰呂布。讀者讀罷,自然酣暢淋漓,然後整本書整本書的找下一場這樣的戰鬥,然而直到「後人憑弔空牢騷」三國演義整本書這最後七個字時,依然不見蹤影——許多事就是如此,你經歷的那一刻,就是這輩子最後一次了。
其實三英戰呂布這場戲,最出彩的,恐怕還不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這種變態組合一起打呂布。而是:關羽和張飛,這兩位曠世怪物同時戰呂布一人時,劉備這傢伙,竟然上去湊了個熱鬧。這下好,諸位知道,按羅貫中的意思,劉備惜才,不忍殺呂布,但這樣一來,關羽和張飛就不得不犧牲一部分戰鬥力——既用來保護劉備,又用來遷就大哥。所以,羅貫中在這裡其實是暗示讀者:你們以為關羽和張飛加一塊兒,真就打不過呂布?要不是劉備,你能信?
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張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斗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關羽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里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盪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三個那裡肯舍,拍馬趕來。八路軍兵,喊聲大震,一齊掩殺。
張飛恐怕不是很爽:大哥,你來湊個甚的熱鬧!
其中,在描述關羽助戰這茬,羅貫中是用他一貫的風格請出關公的:關羽見了,舞八十二斤青龍刀,拍馬便上。不知諸位以為如何,反正我一直覺著,只要關公舞起了青龍刀,戰鬥就要結束了。
然而演義是精彩了,歷史上的關羽和呂布,到底誰更能打?
其實正史對武將戰力的記載,都非常寒磣。除了典韋這樣略不世出的怪獸,陳壽好好寫了一筆,其它能在史書中彰顯英雄本色的,也就是曹仁和張遼二位了:一個在江陵率領十幾人沖入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一個在合肥率領八百人沖入十萬大軍,從早上殺到中午,最後還大勝而歸。但關羽和呂布的戰力,在史料中的記載就實在非常少了。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整個《關羽傳》中,這是唯一一處對關羽戰力的正面描述。側面描述,也只一句:
諸葛亮知關羽護前,乃答之曰:「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張飛並驅爭先,猶未及關羽之絕倫逸群也。」
諸葛亮從不拍馬屁,他只是情商高。他知道關羽不喜歡別人超過自己,就對關羽說:你比程昱口中的萬人敵張飛,還要厲害些,怎麼可能還不如個馬超?
現在,我們通過史料對關羽一戰封神的記載,試著分析一下關羽的真實戰力。
注意,陳壽在史料中明確寫到:是關羽親手刺殺了顏良。換句話說,沒張遼什麼事——甭管他是不是和關羽一齊衝上去的,也甭管當時張遼是先鋒,關羽是所謂副先鋒,更不用說什麼偷襲。總之,顏良就是死在關羽手下的,而且估計是分分鐘就被關羽收掉了,這個確定無疑。
這裡深入一點,考察一下史料中所謂某將斬某將的情況。諸位知道,正史中,常有這樣的記載:某位將軍,在某場戰鬥中,斬殺了某位敵將。比如,孫堅在和董卓交戰時,斬了華雄;又如,樂進在與袁紹軍隊交戰時,斬了淳于瓊;再如,劉備在與曹軍交戰時,斬了夏侯淵。我們可能不解,到底是孫堅斬了華雄呢?或者不是孫堅親手殺的呢?
三國志里有一處很細節的記載,可以讓這個問題永遠再沒有爭論的必要了。裴松之注三國志注引《魏略》有這樣一句話:
及夏侯霸入蜀,劉禪與相見,釋之曰:「卿父(夏侯淵)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劉備)之手刃也。」——《魏略》
夏侯霸投奔蜀漢後,劉禪與夏侯霸面見,對夏侯霸解釋說:「您父親夏侯淵,是在兩軍交戰時,死於亂軍之中的,並不是我父親劉備親手殺的他。」
《夏侯淵傳》對夏侯淵之死這樣記載:
夏侯淵分所將兵半助張郃,為劉備所襲,夏侯淵遂戰死。——《夏侯淵傳》
由此可見,遍布三國志中的某將戰某將,通常都不是親手所殺,大多都是死於亂戰之中。
但《關羽傳》中,是明明白白說了:關羽親手在萬軍之中刺死了顏良。這含金量匪夷所思。如前所述,古代作戰,武將單挑的情況極其罕見,用曹操的話說就是:「此非大將之法。」況且也沒必要,即便單挑贏了,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作戰嘛。
正因如此,關羽這一戰,才更能體現出他的恐怖。關羽斬顏良後,陳壽還說了一句:「遂解白馬圍。」短短五個字,其實映射了一個相當變態的事實:關羽,可能是漢末三國時期,唯一一位,通過個人英雄主義,結束掉一場戰役的存在了。換句話說,曹操沒動一兵一卒,沒損一兵一將,單純靠關羽一人,過去一刀,梟首,回來,就把仗給打贏了。
還沒概念?那我們對比一下同時期的延津之戰。
白馬之戰勝利後,袁紹進軍延津,曹操在南阪駐軍,與袁紹大軍相持。我們看看這場和白馬之戰一個級別的戰鬥,是怎樣一個過程。
袁紹於是渡河追公軍,至延津南。曹操勒兵駐營南阪下,使登壘望之,曰;「可五六百騎。」有頃,復白:「騎稍多,步兵不可勝數。」曹操曰:「勿復白。」乃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袁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曹操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曹操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文丑。——《武帝紀》
看到了吧,一場需要耗費這麼多人、這麼多力的戰鬥,關羽分分鐘就結束掉了。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關羽斬顏良的含金量空前絕後,匪夷所思,而且很具有戲劇性。
萬軍陣斬顏良,能同時反映出關羽的「勇、壯、雄、猛」。能做出這種事的人,個人戰力,就不必多言了。
說完了關羽,再談呂布。然而要說呂布,可能會讓人有些失落——倒不是說呂布不行,而是呂布被吹得過了點兒,反而會給人落差感。
史料能直接反映呂布戰力的地方,也不多,但一部千年失傳的古書《英雄記》,卻又一段非常寶貴的記載:
呂布,以驍武給并州,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郭汜、呂布乃獨共對戰(就是你們要的單挑),呂布以矛刺中郭汜,郭汜後騎遂前救郭汜,郭汜、呂布遂各罷兵。
就這麼點,但已經很豐富了,尤其考慮到有一處寶貴的單挑記錄。
呂布是并州人,當時的并州和涼州,是天下公認的出產勇士的地方。漢末三國許多猛獸,都產自這裡,呂布自然不提,還有張遼,張楊,甚至,董卓。張遼在合肥,八百破十萬,說破了嘴,諸位知道那是個什麼概念,就行。董卓年輕時恐怕比張遼還恐怖,但太久遠,說了大家可能不愛聽。那就按《英雄記》的記載,直接對比呂布和郭汜吧。
郭汜這傢伙,原本叫郭多,是地道的涼州土著(張掖人)。《董卓傳》注引《獻帝起居注》中說:「郭多,盜馬虜耳。」郭汜原本是偷馬的,最早是個地痞無賴。其實像郭汜這種人,也不需要過多的記載,完全可以推測:他就是當時涼州常年混跡於羌胡人中的一個地痞惡霸。這樣的人,特點其實也很容易概括:兇殘、無情、勇敢、無畏。如果講點義氣,就變成了臧霸那類人;如果兇殘無情佔比多點,就成了董卓那類人。私以為,李傕、郭汜、張遼、張楊這幾位,要說能打,估計是比不出個高下的。
但呂布顯然更勝一籌,畢竟史料上明白說了:呂布和郭汜單挑,刺中了郭汜。贏了。當然,您可以說,或許是郭汜運氣不好,或許換個時辰,就是郭汜刺中了呂布呢?但歷史沒有如果,所以我們只能看錶現,和的的確確發生過的事情。就像雖然當時人滿口是「張飛萬人敵」,可是他就是沒有關羽萬軍斬顏良這樣的表現,所以陳壽也不得不說:「飛雄壯亞於羽」了。
因此,從表現看,關羽有略不世出的萬軍陣斬表現,呂布只有單挑郭汜的表現,顯然二位不是一個級別。從評價看,關羽是當時公認的「萬人敵」,陳壽對呂布的評價是「有驍虎之勇」,私以為,這個評價還是比不上關羽的。故,無論從表現還是從評價看,呂布和關羽的戰力,都不是一個級別。平心而論,呂布應是比張遼、曹仁、馬超、太史慈這些人稍微強點,關羽則是超凡絕倫,絕對勝過他們。
如果您還不夠認可,那我再舉一個很細節的例子。
漢末三國之後三四百年,從西晉到隋朝一統之間,「但逢猛將,必論關張」,沒聽說過和呂布比的。
晉朝劉遐每次攻擊敵軍,先登沖陣,陷陣摧鋒,可比之於關羽、張飛。——《晉書·劉遐傳》
時以之比於關羽、張飛。——《宋書·檀道濟傳》
當世推其驍勇果斷,皆認為即便關羽和張飛也不能超過他。——《魏書·楊大眼傳》
崔公,古之關羽張飛也。——《魏書·崔延伯傳》
這些人生活的年代,都比我們現在距離漢末三國時期更近;這些人,也都沒有看過三國演義,沒有受過演義徹骨的影響。他們的對漢末三國那時候人物的評價、想法、感受和直觀,必然比我們現在更接近事實。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關羽在漢末三國時期,是絕對的第一,是獨一無二的第一,沒有任何一個人在勇武上,能和他相提並論,呂布,自然也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