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昨天看到這樣一則帖子。
發帖的朋友是一個剛剛進入職場的新人,在公司的迎新晚宴上,他一直找機會,想給公司領導敬酒。
然而直到最後,他也沒有鼓起勇氣。還是領導把杯子端到他的面前,給他敬了一杯酒。
很多人聽到都會覺得好笑,怎麼還有這樣搞笑的菜鳥。但還有一類人,會覺得感同身受,因為他們都有著相同的痛楚——社交恐懼。
網上曾有一個話題,當代社交恐懼的癥狀你中了幾個?
1.討厭在人群中做任何形式的自我介紹
2.手機不離手,別人以為你愛玩手機其實是怕尷尬
3.發簡訊能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打電話
4.害怕聚餐,融入不到一塊,在一旁跟個傻子似的
5.老遠看見認識的人不知打招呼還是繞道走
6.人多下意識自己到一邊假裝很忙的樣子
7.軟體上聊天動若脫兔,生活里講話靜如處子
8.跟別人講話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
9.常年靜音,接電話全靠緣分
不少網友高呼全中。明明就是這熙熙攘攘氛圍中的一員,卻好像變得格格不入。非常擔心自己不合群,心底里卻又害怕變得合群。
社交恐懼,好像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一種「流行病」。
同事聚餐總是想託辭開溜,買東西全靠網購,吃東西基本外賣,看電影全指望網路更新,恨不得扔垃圾都想讓快遞員順手提下去,生怕下樓的路上遇見熟人看見自己一個人吃外賣。
唯一與外界聯繫的方式便是手機,而且能發語音的絕不打電話,能發文字的絕不語音。有時候收到別人微信了,恨不得想各種借口,故意不回復或者晚回復。
迎面走來一個熟人,要不要打招呼呢?如果打招呼,是說早上好,還是你好呢?
打完招呼下一句要說什麼呢?
萬一我打了招呼人家不理我呢?
萬一人家這個時候並不太想說話呢……
然後,人家已經走過去了。
因為想得太多,所以與人交往很多時候不再純粹。工作壓力、經濟利益或是曾經在感情上受過的創傷,都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複雜。
想得過多,看似謹慎全面,實則是設置了自己與他人之間交往的隔膜。把別人的想法用自己的思路進行了再加工,不僅容易變了味道,更可能與人越來越疏遠。
有的人自尊心很強,怕被別人否定,因此把別人的話往深處理解,常常誤解別人的話,久而久之,人際交往就出了問題。
也有人想跟別人交朋友,但是不敢說話;想跟別人說心事,怕別人煩;想讓別人的目光在我身上多留一些,卻不喜歡別人直直地看著我,像是審視我一樣。
進到一個普通的餐館吃飯,總覺得從進門開始,所有顧客都在用審視的眼光盯著自己,不敢左顧右看;點單的時候也不敢抬頭看,只是快速地選一個差不多的,生怕服務員嫌棄自己游移不定。
可當目光不經意地掠過其他人時,發現人家要麼吃得津津有味,要麼在很投入地交談,而所謂的別人的目光,不過是自己的假想。
社交恐懼只是表象,想得太多才是你縮在殼子里的原罪。
02社交恐懼症的本質,是自我價值感低社交恐懼症的一個最明顯的現象是明知道對自己並無真正威脅,明知自己的這種恐懼極不合理,但在相同場合下仍反覆出現恐懼情緒和迴避行為,難以自制。
而這種現象的本質就是自卑。
你能想像,一個人因為無法面對別人的目光,而心慌胸悶的孤立無援嗎?
明知道毋須害怕,明知道恐懼來得莫名其妙,但還是沒有辦法管住自己的身體,沒有辦法不緊張、不出虛汗,甚至都沒辦法,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清楚地說出來。
實力與氣質兼具的氧氣女神江疏影,不僅演技一直在線,還曾在脫口秀節目《說出我世界》中獲得演講冠軍。
但其實這樣一個在舞台上閃閃發光、收放自如的女王,心底里是一個非常不自信、有著社交恐懼的姑娘。
她曾在演講時說到,「我很害怕與人交流,而且越感到恐懼,就越沒辦法做好,然後越來越不自信,陷入了一種惡性的循環之中。」
拍戲的時候,燈光老師的一個眼神,執行導演的一句話,都會讓她反覆琢磨,然後懷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有人說她長胖了,她便節食,用保鮮膜裹緊身體,然後拉著老爸去鍛煉,折騰到最後,聞到肉味就想吐。
社交恐懼,就像是一把無形的鎖鏈,牢牢地困住了那些嘗試著想要掙脫的生命。
03 走出社交恐懼假象,過自由的人生有意識地糾正自己的心理狀態,主動社交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談起過他剛剛入學時候經歷。
經歷了三次艱難的高考之後,他終於如願地踏入了北京大學。可當他衣著樸素、擔著行李走進宿舍的時候,卻看見同宿舍的舍友正在安靜地讀書。
他好奇地打聽書的名字,是一本《第三帝國的滅亡》。之後在他多遍閱讀,終於鼓起勇氣與舍友交流的時候,卻得到了一句,我早就忘了。
農村出身的他不會講普通話,而且英語聽力極差。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一直與這個美好的校園格格不入。偌大的校園,他卻只有一個人。
他沒有任由自己封閉成長,反而在這種孤獨的驅趕下,苦練英語,總是主動與校園裡的外國人打招呼,請人家檢查他的英文單詞。
正是因為他刻意地改變自己,勇敢地邁出了與人交往的第一步,他的英語口語和聽力獲得了非常大的進步,還陰差陽錯地收穫了攜手一生的愛情,更是為他以後的創業之路埋下了伏筆。
再說一個我自己的故事。
我自己就是一個與不熟的人,即使對面看著,也一個字說不出來的那種人。
公司里有個同事和我住在一個小區,她每天開車,我每天走十幾分鐘去公交站等公交。
好幾次她說帶我,我都找借口拒絕了,因為擔心兩個人不太熟,怕同車太尷尬。
直到有一次遇見大雨,當時實在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去搭車。
沒想到從那之後,我們兩個人還熟絡了起來,後來乾脆每天都一起上下班,成為了特別好的朋友。
硬著頭皮搭車的時候,雖然我只說了一句話,但是我卻反反覆復地組織語言,還是不知道如何開口。甚至,在她們辦公室的門口,我也徘徊了很久才進去。
可是當我坐到她車上,逐漸和她把交談變得輕鬆起來的時候,我發現,好像真的沒有那麼困難。
有時候,不逼自己一把,總覺得這已經是自己的極限了。嘗試之後,卻發現人生還無限可能。
如果不是那場大雨,我估計自己可能會一直搭公交,當然,更不會因而結交到如此相合的朋友。
故步自封,只會慢慢失掉社交的觸角,失去向外界求援的能力,讓以後的人生難上加難。
在興趣愛好中改變自己的社交狀態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曾分享過這樣的故事。
小林非常發愁下班後的同事聚會,為了逃開,他辦了一張健身卡,然後每天雷打不動地去打卡鍛煉。
一同上健身課的好幾個人,看到他這樣堅持,主動加起了小林的微信,希望小林每天來的時候可以叫上自己。
小林心裡非常猶豫,但是又不好拒絕,只好先答應。
沒想到,這樣一小伙人竟然一直堅持了下來。
連他自己,本來只是為了逃避聚會的想法,也慢慢地發生了變化,真正地投入到了健身鍛煉中。
後來,小林不僅有了很多一起健身的朋友,還成為了單位里的「四塊腹肌」,同事間的聚會,他再也沒發愁過。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社交恐懼,只是被自己的想法困住。
在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同時,努力改善自己的社交狀態,你會發現,社會交往其實不是一件恐懼的事。
通過良好的時間規劃設置社交目標
首先,不用設置太過遠大的目標,比如成為誰誰一樣的社交名人,可以以一段時間為基準,設立一個個小目標,比如今天一定要和某個許久不聯繫的夥伴發個微信,明天一定要在公司餐廳找個同事一起吃飯聊天。然後通過慢慢地鍛煉,逐步地提高自己的目標設定,突破自我假想設定。
其次,從身邊找到一個擅長社交的榜樣,不斷向他學習,觀察他的為人處世和與人交往的態度和語氣,了解他的社交優勢,找到自己和他之間存在的差距。然後通過不斷地學習,突破已有的社交局限,改變自己的社交狀態。
重新審視自我,找到自己社交恐懼的假想源
不妨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想一想,拋開社交恐懼這頂帽子,坦然地應對所有的社會交際,是不是真的那麼難。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社交恐懼,只是被自己的想法困住。總會先把別人的想法加上「我以為」,其實不過是自己想得太多。
學會直面他人的想法,不要總是在自己的框架中看別人,習慣性的在別人之前人為地設定了各種否定的答案,然後為了下一次的不被拒絕,關上與別人交往的門。
每個人都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沒有人能夠單獨存在。都或多或少的,與這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社交便是這份聯繫的關鍵的紐帶。也因而社會交往成為每個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只有不斷磨鍊自我,社交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社交範圍就越廣泛;越是拒絕,越是不願嘗試,它就會變得越弱,社交範圍也就越窄。
小時候害怕打針,所以學校組織打疫苗的時候,我總是哇哇大哭,試圖躲過去,但是當針真的扎到胳膊上的時候,卻發現,好像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疼。
人生也是一樣。
一路上,我們總會遇見很多像小時候害怕打的針一樣,心裡害怕著、踟躇著,便會不自覺地放大它的情緒,從而讓內心的不安加劇。
不要總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
你要相信,你是值得被愛的,更要懂得愛自己。
江疏影:你以為我閃閃發光,其實我膽小如鼠
01
昨天看到這樣一則帖子。
發帖的朋友是一個剛剛進入職場的新人,在公司的迎新晚宴上,他一直找機會,想給公司領導敬酒。
然而直到最後,他也沒有鼓起勇氣。還是領導把杯子端到他的面前,給他敬了一杯酒。
很多人聽到都會覺得好笑,怎麼還有這樣搞笑的菜鳥。但還有一類人,會覺得感同身受,因為他們都有著相同的痛楚——社交恐懼。
網上曾有一個話題,當代社交恐懼的癥狀你中了幾個?
1.討厭在人群中做任何形式的自我介紹
2.手機不離手,別人以為你愛玩手機其實是怕尷尬
3.發簡訊能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打電話
4.害怕聚餐,融入不到一塊,在一旁跟個傻子似的
5.老遠看見認識的人不知打招呼還是繞道走
6.人多下意識自己到一邊假裝很忙的樣子
7.軟體上聊天動若脫兔,生活里講話靜如處子
8.跟別人講話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
9.常年靜音,接電話全靠緣分
不少網友高呼全中。明明就是這熙熙攘攘氛圍中的一員,卻好像變得格格不入。非常擔心自己不合群,心底里卻又害怕變得合群。
社交恐懼,好像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一種「流行病」。
同事聚餐總是想託辭開溜,買東西全靠網購,吃東西基本外賣,看電影全指望網路更新,恨不得扔垃圾都想讓快遞員順手提下去,生怕下樓的路上遇見熟人看見自己一個人吃外賣。
唯一與外界聯繫的方式便是手機,而且能發語音的絕不打電話,能發文字的絕不語音。有時候收到別人微信了,恨不得想各種借口,故意不回復或者晚回復。
迎面走來一個熟人,要不要打招呼呢?如果打招呼,是說早上好,還是你好呢?
打完招呼下一句要說什麼呢?
萬一我打了招呼人家不理我呢?
萬一人家這個時候並不太想說話呢……
然後,人家已經走過去了。
因為想得太多,所以與人交往很多時候不再純粹。工作壓力、經濟利益或是曾經在感情上受過的創傷,都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複雜。
想得過多,看似謹慎全面,實則是設置了自己與他人之間交往的隔膜。把別人的想法用自己的思路進行了再加工,不僅容易變了味道,更可能與人越來越疏遠。
有的人自尊心很強,怕被別人否定,因此把別人的話往深處理解,常常誤解別人的話,久而久之,人際交往就出了問題。
也有人想跟別人交朋友,但是不敢說話;想跟別人說心事,怕別人煩;想讓別人的目光在我身上多留一些,卻不喜歡別人直直地看著我,像是審視我一樣。
進到一個普通的餐館吃飯,總覺得從進門開始,所有顧客都在用審視的眼光盯著自己,不敢左顧右看;點單的時候也不敢抬頭看,只是快速地選一個差不多的,生怕服務員嫌棄自己游移不定。
可當目光不經意地掠過其他人時,發現人家要麼吃得津津有味,要麼在很投入地交談,而所謂的別人的目光,不過是自己的假想。
社交恐懼只是表象,想得太多才是你縮在殼子里的原罪。
02社交恐懼症的本質,是自我價值感低
社交恐懼症的一個最明顯的現象是明知道對自己並無真正威脅,明知自己的這種恐懼極不合理,但在相同場合下仍反覆出現恐懼情緒和迴避行為,難以自制。
而這種現象的本質就是自卑。
你能想像,一個人因為無法面對別人的目光,而心慌胸悶的孤立無援嗎?
明知道毋須害怕,明知道恐懼來得莫名其妙,但還是沒有辦法管住自己的身體,沒有辦法不緊張、不出虛汗,甚至都沒辦法,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清楚地說出來。
實力與氣質兼具的氧氣女神江疏影,不僅演技一直在線,還曾在脫口秀節目《說出我世界》中獲得演講冠軍。
但其實這樣一個在舞台上閃閃發光、收放自如的女王,心底里是一個非常不自信、有著社交恐懼的姑娘。
她曾在演講時說到,「我很害怕與人交流,而且越感到恐懼,就越沒辦法做好,然後越來越不自信,陷入了一種惡性的循環之中。」
拍戲的時候,燈光老師的一個眼神,執行導演的一句話,都會讓她反覆琢磨,然後懷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有人說她長胖了,她便節食,用保鮮膜裹緊身體,然後拉著老爸去鍛煉,折騰到最後,聞到肉味就想吐。
社交恐懼,就像是一把無形的鎖鏈,牢牢地困住了那些嘗試著想要掙脫的生命。
03 走出社交恐懼假象,過自由的人生
有意識地糾正自己的心理狀態,主動社交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談起過他剛剛入學時候經歷。
經歷了三次艱難的高考之後,他終於如願地踏入了北京大學。可當他衣著樸素、擔著行李走進宿舍的時候,卻看見同宿舍的舍友正在安靜地讀書。
他好奇地打聽書的名字,是一本《第三帝國的滅亡》。之後在他多遍閱讀,終於鼓起勇氣與舍友交流的時候,卻得到了一句,我早就忘了。
農村出身的他不會講普通話,而且英語聽力極差。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一直與這個美好的校園格格不入。偌大的校園,他卻只有一個人。
他沒有任由自己封閉成長,反而在這種孤獨的驅趕下,苦練英語,總是主動與校園裡的外國人打招呼,請人家檢查他的英文單詞。
正是因為他刻意地改變自己,勇敢地邁出了與人交往的第一步,他的英語口語和聽力獲得了非常大的進步,還陰差陽錯地收穫了攜手一生的愛情,更是為他以後的創業之路埋下了伏筆。
再說一個我自己的故事。
我自己就是一個與不熟的人,即使對面看著,也一個字說不出來的那種人。
公司里有個同事和我住在一個小區,她每天開車,我每天走十幾分鐘去公交站等公交。
好幾次她說帶我,我都找借口拒絕了,因為擔心兩個人不太熟,怕同車太尷尬。
直到有一次遇見大雨,當時實在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去搭車。
沒想到從那之後,我們兩個人還熟絡了起來,後來乾脆每天都一起上下班,成為了特別好的朋友。
硬著頭皮搭車的時候,雖然我只說了一句話,但是我卻反反覆復地組織語言,還是不知道如何開口。甚至,在她們辦公室的門口,我也徘徊了很久才進去。
可是當我坐到她車上,逐漸和她把交談變得輕鬆起來的時候,我發現,好像真的沒有那麼困難。
有時候,不逼自己一把,總覺得這已經是自己的極限了。嘗試之後,卻發現人生還無限可能。
如果不是那場大雨,我估計自己可能會一直搭公交,當然,更不會因而結交到如此相合的朋友。
故步自封,只會慢慢失掉社交的觸角,失去向外界求援的能力,讓以後的人生難上加難。
在興趣愛好中改變自己的社交狀態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曾分享過這樣的故事。
小林非常發愁下班後的同事聚會,為了逃開,他辦了一張健身卡,然後每天雷打不動地去打卡鍛煉。
一同上健身課的好幾個人,看到他這樣堅持,主動加起了小林的微信,希望小林每天來的時候可以叫上自己。
小林心裡非常猶豫,但是又不好拒絕,只好先答應。
沒想到,這樣一小伙人竟然一直堅持了下來。
連他自己,本來只是為了逃避聚會的想法,也慢慢地發生了變化,真正地投入到了健身鍛煉中。
後來,小林不僅有了很多一起健身的朋友,還成為了單位里的「四塊腹肌」,同事間的聚會,他再也沒發愁過。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社交恐懼,只是被自己的想法困住。
在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同時,努力改善自己的社交狀態,你會發現,社會交往其實不是一件恐懼的事。
通過良好的時間規劃設置社交目標
首先,不用設置太過遠大的目標,比如成為誰誰一樣的社交名人,可以以一段時間為基準,設立一個個小目標,比如今天一定要和某個許久不聯繫的夥伴發個微信,明天一定要在公司餐廳找個同事一起吃飯聊天。然後通過慢慢地鍛煉,逐步地提高自己的目標設定,突破自我假想設定。
其次,從身邊找到一個擅長社交的榜樣,不斷向他學習,觀察他的為人處世和與人交往的態度和語氣,了解他的社交優勢,找到自己和他之間存在的差距。然後通過不斷地學習,突破已有的社交局限,改變自己的社交狀態。
重新審視自我,找到自己社交恐懼的假想源
不妨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想一想,拋開社交恐懼這頂帽子,坦然地應對所有的社會交際,是不是真的那麼難。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社交恐懼,只是被自己的想法困住。總會先把別人的想法加上「我以為」,其實不過是自己想得太多。
學會直面他人的想法,不要總是在自己的框架中看別人,習慣性的在別人之前人為地設定了各種否定的答案,然後為了下一次的不被拒絕,關上與別人交往的門。
故步自封,只會慢慢失掉社交的觸角,失去向外界求援的能力,讓以後的人生難上加難。
每個人都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沒有人能夠單獨存在。都或多或少的,與這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社交便是這份聯繫的關鍵的紐帶。也因而社會交往成為每個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只有不斷磨鍊自我,社交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社交範圍就越廣泛;越是拒絕,越是不願嘗試,它就會變得越弱,社交範圍也就越窄。
小時候害怕打針,所以學校組織打疫苗的時候,我總是哇哇大哭,試圖躲過去,但是當針真的扎到胳膊上的時候,卻發現,好像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疼。
人生也是一樣。
一路上,我們總會遇見很多像小時候害怕打的針一樣,心裡害怕著、踟躇著,便會不自覺地放大它的情緒,從而讓內心的不安加劇。
不要總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
你要相信,你是值得被愛的,更要懂得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