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皇族兄弟為爭奪皇位而引發的悲劇不在少數,魏文帝曹丕與他的弟弟曹植、隋煬帝楊廣與他的哥哥楊勇、唐太宗李世民與他的哥哥李建成,可能更為大家所熟知。然而,在西晉王朝,晉武帝司馬炎與他的弟弟司馬攸之間的「皇位之爭」,卻鮮為人知。
皇位已經很鞏固的司馬炎,為什麼要排擠兄弟呢?司馬炎沒有動武,司馬攸為什麼會被逼死呢?歷史學家們為什麼說司馬攸一死,西晉王朝就離滅亡不遠了呢?今天就請大家跟著我尋找答案。
一、齊王司馬攸對皇位的威脅
晉武帝司馬炎,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昭的兒子,而齊王司馬攸,是司馬炎的親弟弟,因為司馬師沒有兒子,所以過繼給了司馬師。
司馬攸聰慧過人,而且溫和儒雅,才華和名望都不輸司馬炎。司馬昭死前,曾擔心兩兄弟之間為了皇位而相互爭鬥,用曹丕和曹植等人的例子告誡司馬炎要與司馬攸和平相處:
臨終,為帝敘漢淮南王、魏陳思王事而泣,執攸手以授帝。(《資治通鑒》第80卷)
他們的母親王元姬臨終前,也拉著司馬炎的手,說你當哥哥的不慈愛,我很擔心你容不下你弟弟司馬攸,特意囑咐司馬炎不要忘了她說的話:
桃符情急,而汝為兄不慈,我若不起,必恐汝不能相容,以是屬汝,勿忘我言!(《資治通鑒》第80卷,桃符指司馬攸)
可該來的還是會來。公元280年,司馬炎滅掉東吳,完成統一大業以後,身體卻一天不如一天,而他的兒子要麼年紀小,要麼是傻子,朝廷大臣們都希望由齊王司馬攸即位。
除了因為司馬攸正值青壯年,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司馬攸賢能,而且深得民心,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恪守君臣之道。
司馬攸身為藩王,一直恪守君臣之道,不敢越雷池半步,不私自任命官員,不要皇家提供開銷費用。司馬炎稱帝時,為了鞏固皇權而大封宗室,同時賦予他們可以自行任命封國內官員的職權,但卻只有齊王司馬攸不敢自作主張,封國內的官員都請求晉武帝指派:
又詔諸王皆得自選國中長吏,衛將軍齊王攸獨不敢,皆令上請。(《資治通鑒》第79卷)
二是賞罰分明。
無論是管理自己的部下,還是在朝堂之上面對大臣,他都堅持禮法,賞罰分明,因此很得人心。有一次,晉武帝與群臣喝酒,河南尹庾純喝醉了,與賈充爭執起來,說賈充曾以下犯上,殺了高貴鄉公曹髦,兩人都請求辭官,晉武帝於是罷免庾純的官職,司馬攸卻認為庾純並沒有違反禮法,這才讓庾純得以保留官職:
齊王攸等以為純子禮律未有違,詔從攸議。(《資治通鑒》第79卷)
三、宅心仁厚。
司馬攸是個有名的孝子,他的養父司馬師病逝時,年僅10歲的司馬攸哭得梨花帶雨,並悉心奉養照顧養母,群臣深受感動。司馬昭病逝時,他曾因過度悲傷,幾天都沒有進食。除此之外,他對百姓也仁義之至。他雖然一直留在洛陽,沒有到封國去,但封國內的官員只要有生病的或者去世的,司馬攸會出錢撫恤,發生天災時,他也減輕賦稅、開倉賑災,這讓部下和老百姓對他也感恩戴德:
攸雖未之國,文武官屬,下至士卒,分租賦以給之,疾病死喪賜與之。而時有水旱,國內百姓則加振貸,須豐年乃責,十減其二,國內賴之。(《晉書》第38卷)
二、晉武帝司馬炎排擠齊王司馬攸的手段
守尚書令荀勖(xù)、左衛將軍馮紞(dǎn),喜歡阿諛奉承,司馬攸一直都很憎恨他們。這兩人擔心有一天司馬攸即位,他們的好日子就到頭了,便從一開始就給晉武帝上眼藥,說大臣和百姓都擁護齊王,即便太子謙讓,將來也免不了災難,因此建議將齊王遣送回封國:
陛下前日疾若不愈,齊王為卿百姓所歸,太子雖欲高讓,其得免乎!宜遣還藩,以安社稷。(《資治通鑒》第80卷)
朝廷內逐漸形成兩大派系:
排擠派
以荀勖、馮紞、楊珧(yáo)為代表,理由很簡單,因為齊王司馬攸在京城,對未來太子即位就是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威脅將來的皇位。
擁護派
以征東大將軍王渾、扶風王司馬駿,光祿大夫李憙,中護軍羊琇,侍中王濟、甄德為代表,認為司馬攸是皇帝的親弟弟,又很有德行,可與周公相比,應該讓他留在京城輔佐朝政,況且,遣送到封國就一定能保證不會發生禍亂嗎?
但顯然,作為皇帝,司馬炎考慮的只有太子繼承皇位的絕對順利。所以,無論誰說得多動聽,他一概聽不進去,甚至因此牽連了很多大臣。王濟和甄德讓他們的妻子(都是公主)去求晉武帝留下司馬攸,晉武帝憤怒地說他們打發女人來跟他哭死哭活的,便將二人降職。因這件事而免職或死去的,還有羊琇和李憙等人。
司馬攸為了這個事,氣出了病,他請求去給文明皇后守陵墓,但司馬炎不同意,還派了御醫給他看病。這些御醫為了迎合皇帝的心思,都統一口徑說司馬攸沒病。晉武帝反覆催促司馬攸趕緊回到封國去,司馬攸沒有辦法,強打精神向晉武帝辭行。晉武帝看他的言談舉止跟以前一樣,更加懷疑他沒有生病。可司馬攸剛出發沒幾天,就在路上吐血身亡。晉武帝前去弔唁時,司馬攸的兒子司馬冏嚎啕大哭,說是被醫生給耽誤了,晉武帝便誅殺了那些御醫:
辭出數日,歐血而薨。帝往臨喪,攸子號踴,訴父病為醫所誣。(《資治通鑒》第81卷)
三、司馬攸之後,西晉再無賢王
縱觀這次沒有流血的宮廷皇權之爭,對司馬攸而言,實屬「莫須有」的罪名。
首先,司馬攸一直對皇帝畢恭畢敬,從來沒有要爭奪皇位的表現。
其次,荀勖、馮紞等人,因為與司馬攸有嫌隙,擔心以後的命運,一直鼓吹司馬攸留在京城,將是一個威脅。
第三,司馬攸的德行深得人心,而晉武帝感覺自己命不久矣,兒子又都不行,在聽了荀勖等人的話之後,對未來感到害怕。
所以,司馬攸就莫名其妙地被晉武帝強行追逐出京城,特別是司馬攸遲遲不去封國的表現,更增加了他的疑心,從而間接害死了司馬攸。
以司馬攸的地位和威望,再加上他手上還有兵權,只要他有想法,本來也可以通過兵變奪取皇位,但他沒有,結果反而在被權力鬥爭和懷疑中,耽誤了治病時間,含恨而死,實在有些悲哀。
中國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在《兩晉演義》中談到這件事時說:
齊王攸憂死而晉無賢王。
確實如此,西晉建立之初,晉武帝為了維護皇權,一口氣封了17個王,但沒有一個像齊王司馬攸那樣賢能。
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卷十一》中對此評論說:
西晉之亡,亡於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
假如司馬攸不死,而晉武帝的傻太子也順利即位,在司馬攸的輔佐下,不可能讓楊氏擅權,太后賈南風也不可能那麼容易干政,也更不可能發生後面的八王之亂,那西晉王朝也就不會這麼快就滅亡了。
參考文獻:
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79-81卷。
2.唐房玄齡等,《晉書》,第38卷。
3.蔡東藩,《兩晉演義》。
4.明末清初王夫之,《讀通鑒論》,第11卷。
361.司馬攸深得人心,晉武帝卻將他逼死,歷史專家:西晉活該滅亡
歷史上皇族兄弟為爭奪皇位而引發的悲劇不在少數,魏文帝曹丕與他的弟弟曹植、隋煬帝楊廣與他的哥哥楊勇、唐太宗李世民與他的哥哥李建成,可能更為大家所熟知。然而,在西晉王朝,晉武帝司馬炎與他的弟弟司馬攸之間的「皇位之爭」,卻鮮為人知。
皇位已經很鞏固的司馬炎,為什麼要排擠兄弟呢?司馬炎沒有動武,司馬攸為什麼會被逼死呢?歷史學家們為什麼說司馬攸一死,西晉王朝就離滅亡不遠了呢?今天就請大家跟著我尋找答案。
一、齊王司馬攸對皇位的威脅
晉武帝司馬炎,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昭的兒子,而齊王司馬攸,是司馬炎的親弟弟,因為司馬師沒有兒子,所以過繼給了司馬師。
司馬攸聰慧過人,而且溫和儒雅,才華和名望都不輸司馬炎。司馬昭死前,曾擔心兩兄弟之間為了皇位而相互爭鬥,用曹丕和曹植等人的例子告誡司馬炎要與司馬攸和平相處:
臨終,為帝敘漢淮南王、魏陳思王事而泣,執攸手以授帝。(《資治通鑒》第80卷)
他們的母親王元姬臨終前,也拉著司馬炎的手,說你當哥哥的不慈愛,我很擔心你容不下你弟弟司馬攸,特意囑咐司馬炎不要忘了她說的話:
桃符情急,而汝為兄不慈,我若不起,必恐汝不能相容,以是屬汝,勿忘我言!(《資治通鑒》第80卷,桃符指司馬攸)
可該來的還是會來。公元280年,司馬炎滅掉東吳,完成統一大業以後,身體卻一天不如一天,而他的兒子要麼年紀小,要麼是傻子,朝廷大臣們都希望由齊王司馬攸即位。
除了因為司馬攸正值青壯年,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司馬攸賢能,而且深得民心,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恪守君臣之道。
司馬攸身為藩王,一直恪守君臣之道,不敢越雷池半步,不私自任命官員,不要皇家提供開銷費用。司馬炎稱帝時,為了鞏固皇權而大封宗室,同時賦予他們可以自行任命封國內官員的職權,但卻只有齊王司馬攸不敢自作主張,封國內的官員都請求晉武帝指派:
又詔諸王皆得自選國中長吏,衛將軍齊王攸獨不敢,皆令上請。(《資治通鑒》第79卷)
二是賞罰分明。
無論是管理自己的部下,還是在朝堂之上面對大臣,他都堅持禮法,賞罰分明,因此很得人心。有一次,晉武帝與群臣喝酒,河南尹庾純喝醉了,與賈充爭執起來,說賈充曾以下犯上,殺了高貴鄉公曹髦,兩人都請求辭官,晉武帝於是罷免庾純的官職,司馬攸卻認為庾純並沒有違反禮法,這才讓庾純得以保留官職:
齊王攸等以為純子禮律未有違,詔從攸議。(《資治通鑒》第79卷)
三、宅心仁厚。
司馬攸是個有名的孝子,他的養父司馬師病逝時,年僅10歲的司馬攸哭得梨花帶雨,並悉心奉養照顧養母,群臣深受感動。司馬昭病逝時,他曾因過度悲傷,幾天都沒有進食。除此之外,他對百姓也仁義之至。他雖然一直留在洛陽,沒有到封國去,但封國內的官員只要有生病的或者去世的,司馬攸會出錢撫恤,發生天災時,他也減輕賦稅、開倉賑災,這讓部下和老百姓對他也感恩戴德:
攸雖未之國,文武官屬,下至士卒,分租賦以給之,疾病死喪賜與之。而時有水旱,國內百姓則加振貸,須豐年乃責,十減其二,國內賴之。(《晉書》第38卷)
二、晉武帝司馬炎排擠齊王司馬攸的手段
守尚書令荀勖(xù)、左衛將軍馮紞(dǎn),喜歡阿諛奉承,司馬攸一直都很憎恨他們。這兩人擔心有一天司馬攸即位,他們的好日子就到頭了,便從一開始就給晉武帝上眼藥,說大臣和百姓都擁護齊王,即便太子謙讓,將來也免不了災難,因此建議將齊王遣送回封國:
陛下前日疾若不愈,齊王為卿百姓所歸,太子雖欲高讓,其得免乎!宜遣還藩,以安社稷。(《資治通鑒》第80卷)
朝廷內逐漸形成兩大派系:
排擠派
以荀勖、馮紞、楊珧(yáo)為代表,理由很簡單,因為齊王司馬攸在京城,對未來太子即位就是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威脅將來的皇位。
擁護派
以征東大將軍王渾、扶風王司馬駿,光祿大夫李憙,中護軍羊琇,侍中王濟、甄德為代表,認為司馬攸是皇帝的親弟弟,又很有德行,可與周公相比,應該讓他留在京城輔佐朝政,況且,遣送到封國就一定能保證不會發生禍亂嗎?
但顯然,作為皇帝,司馬炎考慮的只有太子繼承皇位的絕對順利。所以,無論誰說得多動聽,他一概聽不進去,甚至因此牽連了很多大臣。王濟和甄德讓他們的妻子(都是公主)去求晉武帝留下司馬攸,晉武帝憤怒地說他們打發女人來跟他哭死哭活的,便將二人降職。因這件事而免職或死去的,還有羊琇和李憙等人。
司馬攸為了這個事,氣出了病,他請求去給文明皇后守陵墓,但司馬炎不同意,還派了御醫給他看病。這些御醫為了迎合皇帝的心思,都統一口徑說司馬攸沒病。晉武帝反覆催促司馬攸趕緊回到封國去,司馬攸沒有辦法,強打精神向晉武帝辭行。晉武帝看他的言談舉止跟以前一樣,更加懷疑他沒有生病。可司馬攸剛出發沒幾天,就在路上吐血身亡。晉武帝前去弔唁時,司馬攸的兒子司馬冏嚎啕大哭,說是被醫生給耽誤了,晉武帝便誅殺了那些御醫:
辭出數日,歐血而薨。帝往臨喪,攸子號踴,訴父病為醫所誣。(《資治通鑒》第81卷)
三、司馬攸之後,西晉再無賢王
縱觀這次沒有流血的宮廷皇權之爭,對司馬攸而言,實屬「莫須有」的罪名。
首先,司馬攸一直對皇帝畢恭畢敬,從來沒有要爭奪皇位的表現。
其次,荀勖、馮紞等人,因為與司馬攸有嫌隙,擔心以後的命運,一直鼓吹司馬攸留在京城,將是一個威脅。
第三,司馬攸的德行深得人心,而晉武帝感覺自己命不久矣,兒子又都不行,在聽了荀勖等人的話之後,對未來感到害怕。
所以,司馬攸就莫名其妙地被晉武帝強行追逐出京城,特別是司馬攸遲遲不去封國的表現,更增加了他的疑心,從而間接害死了司馬攸。
以司馬攸的地位和威望,再加上他手上還有兵權,只要他有想法,本來也可以通過兵變奪取皇位,但他沒有,結果反而在被權力鬥爭和懷疑中,耽誤了治病時間,含恨而死,實在有些悲哀。
中國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在《兩晉演義》中談到這件事時說:
齊王攸憂死而晉無賢王。
確實如此,西晉建立之初,晉武帝為了維護皇權,一口氣封了17個王,但沒有一個像齊王司馬攸那樣賢能。
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卷十一》中對此評論說:
西晉之亡,亡於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
假如司馬攸不死,而晉武帝的傻太子也順利即位,在司馬攸的輔佐下,不可能讓楊氏擅權,太后賈南風也不可能那麼容易干政,也更不可能發生後面的八王之亂,那西晉王朝也就不會這麼快就滅亡了。
參考文獻:
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79-81卷。
2.唐房玄齡等,《晉書》,第38卷。
3.蔡東藩,《兩晉演義》。
4.明末清初王夫之,《讀通鑒論》,第1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