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音樂指揮家皮埃爾·莫杭治回到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
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蒙·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感受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逐漸從心底泛起。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好評如潮。講述了一位老師如何影響一些被判定為需要再教育的「問題兒童」,幫助他們重新找到自己的未來方向。
電影是由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豆瓣評分獲得9.3分。見面先給老師來一個「特別」的畫像什麼是放牛班?在我的印象中,讀書時代只有不學好的、沒有前途的、被認定為不可救藥的孩子所在的班級是放牛班。
一個本來才華橫溢,卻懷才不遇的音樂家馬修,來到了這所學校。正是他的耐心和特殊的教育方法,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學生中皮埃爾雖然還是個的孩子,看著乖巧,卻被前學監評價為「天使的面容,魔鬼的心靈」,是危險人物。
馬修在上第一堂課臨時出去,吩咐皮埃爾站在講台監督課堂紀律。等他再次進入教室的時候,看到的卻是黑板上一幅關於他「醜陋」的畫像。
面對學生的惡作劇,他絲毫沒有動怒的表現。反而說,「我相信我能畫得更好,給我擺個側面姿勢」。
很快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的頭像,上翹微笑的嘴角,並且在鼻子尖塗上了一個紅色的圓球。這個舉動讓班裡的孩子有點詫異,因為這個老師並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只會責罰他們。
生活中,我們看到熊孩子作怪時,很多時候會生氣,發脾氣,甚至通過吼叫,讓孩子停止那些行為。其實,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讓孩子被迫關上了內心的大門,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受到傷害了。侮辱校長,就要受到「應有」的懲罰皮埃爾在校長哈珊的課堂上,沒有聽講,反而在本子上畫下了侮辱校長在廁所「噁心」的樣子,並且寫下了「哈珊先生在廁所里。。。的話語」。
校長很生氣,處理他的辦法就是出名的「行動-反應」方法,在校長看來,這個辦法最直接,最有效。
哈珊認為只要是學生犯錯了,為什麼會犯錯,不重要,直接強制懲罰,是更「有意義」的。所以,皮埃爾被關禁閉了。
中午他的媽媽來學校探望他的時候,按照學校規定,被關禁閉期間,不允許家長探望。
當媽媽知道不能探望他,下意識問「他又被懲罰了?」馬修並沒有如實回答,而是替他撒了一個謊,告訴他媽媽「他沒有被懲罰,去拔牙去了」。
因為他知道,如果他承認了,那麼皮埃爾在媽媽的心目中的形象會更壞,就會更難糾正皮埃爾錯誤的想法和行為。畢竟,即使媽媽把他送到這裡來,但是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性還是很高的。
很明顯,馬修說了「善意的」謊言。關於這種方式,一直在教育理念中爭論不休。我覺得,它無所謂對錯,只看用的人是否能夠把握尺度。就像劍有雙刃一樣,好壞取決於誰在用。不參加,不是能力問題,只是內心抗拒馬修覺得他必須要利用自己的特長,來引導孩子們重新找到自信心,脫離開「問題兒童」的稱呼陰影。於是,他成立了合唱團。
他要求每個學生都參加,包括剛剛被從禁閉放出來的皮埃爾。但是,皮埃爾一臉傲氣的拒絕了,他覺得那個沒意思。
當晚上馬修從教室外面路過的時候,聽到有人在教室裡面唱歌,那個歌聲很讓他心動,打開門一看是皮埃爾。
皮埃爾不承認是自己在唱歌,雖然教室就只有他一個人。馬修並沒有糾纏這個問題,而是強硬性的要求皮埃爾,必須參加合唱團,沒有理由。其實,他的內心是不想錯過一個「好苗子」。
伯樂相中千里馬的時候,不只是要具備好眼力,同時要具備能力,來適當的約束千里馬。而很多孩子都是千里馬,只是缺少了相信並引導他們的伯樂。
當皮埃爾逐漸在合唱團中展現出自己唱歌的能力的時候,他被馬修安排成為獨唱。
這個角色象徵著對他能力的肯定,也象徵著個人榮譽。
他的聲音的確很好聽,很乾凈的嗓音。在演唱歌曲《Caresse sur l'ocean》的時候,讓人聽得如痴如醉,整個合唱團優美的聲音,讓馬修內心很震撼。
這首歌曲的確很好聽,輕快的旋律,簡潔的歌詞,聽來特別舒服。下面摘錄了幾句譯文:
輕撫著大海,帶回輕盈的鳥兒,從滿是積雪的地方歸來。
短暫的冬天氣息,你的迴音遠去,盤旋在風中,你展開了翅膀。
在灰色晨曦中,你會發現春天來了。不要驕傲,你的獨唱資格被取消了又一個探視日,皮埃爾從課堂的窗口看到馬修和媽媽邊走邊聊,心中升騰起一股奇怪的感覺。當馬修正坐在樓下誇耀皮埃爾時,他從窗檯灑下一灘墨水正中馬修的頭上。
兩個人跑進樓里,看到皮埃爾遭到其他同學的圍攻,才知道是他扔的墨水,媽媽非常憤怒的離去。
在當天的合唱團排練中,為了懲罰皮埃爾的做法,馬修取消了他的獨唱部分。這個讓皮埃爾很失落。
面對孩子的錯誤,不能只是睜隻眼,閉隻眼。錯了就是錯了,就要得到懲罰。只是這個懲罰,應該是採用讓孩子真正能體會到難過的方式,內心會有後悔的感觸。
伯爵夫人聽說了學校合唱團的事情,非常欣賞合唱團的做法,來學校參觀。而皮埃爾因為被取消資格不能參加,只能站在一旁的柱子邊上。
當一段唱畢,馬修示意學生們暫停,轉身將手指向一旁鬱鬱寡歡的皮埃爾。皮耶爾感到很意外,非常驚喜,站直了身體開始放聲歌唱。
當合唱結束的時候,馬修從皮埃爾的眼神中看到了被諒解的感恩,那是他之前不明白的。
懲罰孩子只是一種方式,而不是最終目的。當懲罰過後,要及時給予孩子產生糾正自我內心動力的機會。否則,孩子會一味認為自己就是壞孩子。
皮埃爾本來是一個因為內向而脾氣怪異的孩子,被打上了「問題兒童」的標籤。如果沒有遇到馬修,他的一生很大可能就是默默無聞或者變成真正的「問題人」。
整部影片中,可以看到馬修對待孩子的錯誤,並不是直接就打壓,他會用理解、引導、批評等更合理的方法,讓孩子從困境中走出。每一個家長都可以成為「馬修」老師影片中馬修是一位學校的老師,其實也相當於孩子們的父親,因為學生們是住宿生,很多時間是可以接觸到的。
正如同我們作為家長一樣,孩子除了在學校讀書以外,更多的時間是與我們相伴。在這個「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些作業,雞飛狗跳」的家庭教育現況下,家長更需要成為孩子的伯樂,成為馬修老師一樣的角色來引導孩子成長。
耐心,是理解和走入孩子世界的第一步。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很多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同學、其他人等。那麼在交流中,就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行為或者思維。
父母面對孩子變得「不可理喻」、「脾氣暴躁」的時候,要從根本上去探尋,孩子變成這個樣子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應該承擔主要責任的是什麼人。
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一上來就是一頓打,或者以「命令」的口吻,強制讓孩子必須如何如何做。
而對於如何對孩子有耐心的教育,古人早已經給我們指出了方式,就像是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是的,如果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能夠像細雨綿延一樣,無聲無息的就走入了孩子的內心,影響了孩子的想法,那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過激的懲罰,讓孩子表面懼怕,內心抗拒。
影片中,校長有一個管理「問題兒童」比較「有用」的辦法:行動-反應。
在校長看來,孩子在行為上發生了錯誤,那最好的辦法就是懲罰,這個最直接,最有效。
而不是去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做出「叛逆」的動作,他沒有那個時間,也沒有那個心情。所以,很多孩子都出現了「被打皮」的現象。
孩子心理知道犯了錯,要面臨的不外乎就是挨罵、打掃衛生、被關禁閉等等。只要自己能夠「扛得住」,以後會無視犯錯。
這種方法,有沒有覺得有點眼熟?因為,它很像我們的一種家庭教育觀念-棍棒底下出孝子。
這句話是民間流傳比較通俗的一個說法,形容只有嚴格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孝順、有出息的孩子,才會不讓父母失望。
最開始版本出自韓非子的名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案例和家庭教育事件告訴我們,棍棒底下未必出孝子,很有可能是孩子悲慘的童年陰影,或者是逆子。
一個是被打怕了,變得膽小、內向、懦弱,成年後沒有擔當,沒有責任感,人生變得很灰暗。
一個是被打皮了,變得天不怕地不怕,就算是惹了天大的禍端,也內心毫不在意。
引導,前提是給予信任和改變的時間
很多人聽說過一句話,「21天,可以養成我們行為上的一個慣性」。
那麼,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也是這樣的。他的壞習慣,不是一天兩日形成的,也不會一天兩日就能說改就改的。
有一次,在朋友家裡作客,朋友的妻子特別生氣。原因是孩子吃飯不好好吃,要到處端著碗跑來跑去的,不小心把飯倒在地上了。
我聽她在那裡不斷地數落孩子,「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記不住?昨天晚上剛剛說過,今天又這個樣子,你是不是誠心要氣我?」,而孩子在一旁不停地哭。
等到孩子被爺爺奶奶帶下去之後,我和他們夫妻聊了聊。我問,「孩子這個習慣多久了,上一次發生是什麼時候,你們要求他改正多久了?」
他們說,之前也沒在意,今年剛上幼兒園,老師反饋了才在意。其實一直都這個樣子,現在想要改也改不過來,天天罵也沒有用。
我說,「你看,孩子已經養成行為習慣了,你現在讓他立刻就改變,那是不可能的。成人都很難做到,何況一個孩子呢?」
之後,我給他們講解了怎麼去學會觀察孩子的進步點,做一張表格統計孩子周期性進步以便針對性獎勵,從言語和行為上鼓勵孩子,而不是說教孩子等等。
半年之後,我又一次去他們家的時候,發現孩子已經可以做到,安安穩穩地坐在餐桌吃飯了。
批評,要合理地改正孩子的任性
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變得很任性的驕傲,覺得別人就應該讓著自己,自己就是最棒的,不能接受失敗等等。
關鍵點,就在家長無條件的不斷表揚孩子。無視孩子的缺點,只看到孩子的優點,從而讓孩子自己也迷失了。
就像,影片中皮埃爾的音樂天賦被馬修發現以後,得到了獨唱的這個重要角色。但是,馬修並不因為他的能力,而忽略了他用墨水「襲擊」了自己的錯誤行為。
那麼,如何來批評?馬修並沒有直接就墨水事件而對皮埃爾展開批評和教育。
因為,他知道,在皮埃爾的世界裡,媽媽就是他的唯一。雖然,他不懂成年人之間的情感,但是內心的「警惕」讓他擔心會失去媽媽的愛。
哪怕,這份愛本來就不是完整的,或者帶有一定的偏見性。但是,他是個孩子,他的內心就認定了這份愛的「私有」性。
所以,馬修選擇了取消他的獨唱資格。這個對於皮埃爾來說,是內心無法接受的,是明確的。會在內心上為他衝動的行為帶來深深的悔過感。
(END)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談談,您有什麼更好的理念呢?
叛逆並不是孩子單方面的錯!家長想很好地引導,離不開4點
世界著名音樂指揮家皮埃爾·莫杭治回到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
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蒙·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感受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逐漸從心底泛起。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好評如潮。講述了一位老師如何影響一些被判定為需要再教育的「問題兒童」,幫助他們重新找到自己的未來方向。
電影是由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豆瓣評分獲得9.3分。
見面先給老師來一個「特別」的畫像
什麼是放牛班?在我的印象中,讀書時代只有不學好的、沒有前途的、被認定為不可救藥的孩子所在的班級是放牛班。
一個本來才華橫溢,卻懷才不遇的音樂家馬修,來到了這所學校。正是他的耐心和特殊的教育方法,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學生中皮埃爾雖然還是個的孩子,看著乖巧,卻被前學監評價為「天使的面容,魔鬼的心靈」,是危險人物。
馬修在上第一堂課臨時出去,吩咐皮埃爾站在講台監督課堂紀律。等他再次進入教室的時候,看到的卻是黑板上一幅關於他「醜陋」的畫像。
面對學生的惡作劇,他絲毫沒有動怒的表現。反而說,「我相信我能畫得更好,給我擺個側面姿勢」。
很快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的頭像,上翹微笑的嘴角,並且在鼻子尖塗上了一個紅色的圓球。這個舉動讓班裡的孩子有點詫異,因為這個老師並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只會責罰他們。
生活中,我們看到熊孩子作怪時,很多時候會生氣,發脾氣,甚至通過吼叫,讓孩子停止那些行為。其實,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讓孩子被迫關上了內心的大門,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受到傷害了。
侮辱校長,就要受到「應有」的懲罰
皮埃爾在校長哈珊的課堂上,沒有聽講,反而在本子上畫下了侮辱校長在廁所「噁心」的樣子,並且寫下了「哈珊先生在廁所里。。。的話語」。
校長很生氣,處理他的辦法就是出名的「行動-反應」方法,在校長看來,這個辦法最直接,最有效。
哈珊認為只要是學生犯錯了,為什麼會犯錯,不重要,直接強制懲罰,是更「有意義」的。所以,皮埃爾被關禁閉了。
中午他的媽媽來學校探望他的時候,按照學校規定,被關禁閉期間,不允許家長探望。
當媽媽知道不能探望他,下意識問「他又被懲罰了?」馬修並沒有如實回答,而是替他撒了一個謊,告訴他媽媽「他沒有被懲罰,去拔牙去了」。
因為他知道,如果他承認了,那麼皮埃爾在媽媽的心目中的形象會更壞,就會更難糾正皮埃爾錯誤的想法和行為。畢竟,即使媽媽把他送到這裡來,但是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性還是很高的。
很明顯,馬修說了「善意的」謊言。關於這種方式,一直在教育理念中爭論不休。我覺得,它無所謂對錯,只看用的人是否能夠把握尺度。就像劍有雙刃一樣,好壞取決於誰在用。
不參加,不是能力問題,只是內心抗拒
馬修覺得他必須要利用自己的特長,來引導孩子們重新找到自信心,脫離開「問題兒童」的稱呼陰影。於是,他成立了合唱團。
他要求每個學生都參加,包括剛剛被從禁閉放出來的皮埃爾。但是,皮埃爾一臉傲氣的拒絕了,他覺得那個沒意思。
當晚上馬修從教室外面路過的時候,聽到有人在教室裡面唱歌,那個歌聲很讓他心動,打開門一看是皮埃爾。
皮埃爾不承認是自己在唱歌,雖然教室就只有他一個人。馬修並沒有糾纏這個問題,而是強硬性的要求皮埃爾,必須參加合唱團,沒有理由。其實,他的內心是不想錯過一個「好苗子」。
伯樂相中千里馬的時候,不只是要具備好眼力,同時要具備能力,來適當的約束千里馬。而很多孩子都是千里馬,只是缺少了相信並引導他們的伯樂。
當皮埃爾逐漸在合唱團中展現出自己唱歌的能力的時候,他被馬修安排成為獨唱。
這個角色象徵著對他能力的肯定,也象徵著個人榮譽。
他的聲音的確很好聽,很乾凈的嗓音。在演唱歌曲《Caresse sur l'ocean》的時候,讓人聽得如痴如醉,整個合唱團優美的聲音,讓馬修內心很震撼。
這首歌曲的確很好聽,輕快的旋律,簡潔的歌詞,聽來特別舒服。下面摘錄了幾句譯文:
輕撫著大海,帶回輕盈的鳥兒,從滿是積雪的地方歸來。
短暫的冬天氣息,你的迴音遠去,盤旋在風中,你展開了翅膀。
在灰色晨曦中,你會發現春天來了。
不要驕傲,你的獨唱資格被取消了
又一個探視日,皮埃爾從課堂的窗口看到馬修和媽媽邊走邊聊,心中升騰起一股奇怪的感覺。當馬修正坐在樓下誇耀皮埃爾時,他從窗檯灑下一灘墨水正中馬修的頭上。
兩個人跑進樓里,看到皮埃爾遭到其他同學的圍攻,才知道是他扔的墨水,媽媽非常憤怒的離去。
在當天的合唱團排練中,為了懲罰皮埃爾的做法,馬修取消了他的獨唱部分。這個讓皮埃爾很失落。
面對孩子的錯誤,不能只是睜隻眼,閉隻眼。錯了就是錯了,就要得到懲罰。只是這個懲罰,應該是採用讓孩子真正能體會到難過的方式,內心會有後悔的感觸。
伯爵夫人聽說了學校合唱團的事情,非常欣賞合唱團的做法,來學校參觀。而皮埃爾因為被取消資格不能參加,只能站在一旁的柱子邊上。
當一段唱畢,馬修示意學生們暫停,轉身將手指向一旁鬱鬱寡歡的皮埃爾。皮耶爾感到很意外,非常驚喜,站直了身體開始放聲歌唱。
當合唱結束的時候,馬修從皮埃爾的眼神中看到了被諒解的感恩,那是他之前不明白的。
懲罰孩子只是一種方式,而不是最終目的。當懲罰過後,要及時給予孩子產生糾正自我內心動力的機會。否則,孩子會一味認為自己就是壞孩子。
皮埃爾本來是一個因為內向而脾氣怪異的孩子,被打上了「問題兒童」的標籤。如果沒有遇到馬修,他的一生很大可能就是默默無聞或者變成真正的「問題人」。
整部影片中,可以看到馬修對待孩子的錯誤,並不是直接就打壓,他會用理解、引導、批評等更合理的方法,讓孩子從困境中走出。
每一個家長都可以成為「馬修」老師
影片中馬修是一位學校的老師,其實也相當於孩子們的父親,因為學生們是住宿生,很多時間是可以接觸到的。
正如同我們作為家長一樣,孩子除了在學校讀書以外,更多的時間是與我們相伴。在這個「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些作業,雞飛狗跳」的家庭教育現況下,家長更需要成為孩子的伯樂,成為馬修老師一樣的角色來引導孩子成長。
耐心,是理解和走入孩子世界的第一步。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很多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同學、其他人等。那麼在交流中,就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行為或者思維。
父母面對孩子變得「不可理喻」、「脾氣暴躁」的時候,要從根本上去探尋,孩子變成這個樣子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應該承擔主要責任的是什麼人。
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一上來就是一頓打,或者以「命令」的口吻,強制讓孩子必須如何如何做。
而對於如何對孩子有耐心的教育,古人早已經給我們指出了方式,就像是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是的,如果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能夠像細雨綿延一樣,無聲無息的就走入了孩子的內心,影響了孩子的想法,那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過激的懲罰,讓孩子表面懼怕,內心抗拒。
影片中,校長有一個管理「問題兒童」比較「有用」的辦法:行動-反應。
在校長看來,孩子在行為上發生了錯誤,那最好的辦法就是懲罰,這個最直接,最有效。
而不是去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做出「叛逆」的動作,他沒有那個時間,也沒有那個心情。所以,很多孩子都出現了「被打皮」的現象。
孩子心理知道犯了錯,要面臨的不外乎就是挨罵、打掃衛生、被關禁閉等等。只要自己能夠「扛得住」,以後會無視犯錯。
這種方法,有沒有覺得有點眼熟?因為,它很像我們的一種家庭教育觀念-棍棒底下出孝子。
這句話是民間流傳比較通俗的一個說法,形容只有嚴格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孝順、有出息的孩子,才會不讓父母失望。
最開始版本出自韓非子的名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案例和家庭教育事件告訴我們,棍棒底下未必出孝子,很有可能是孩子悲慘的童年陰影,或者是逆子。
一個是被打怕了,變得膽小、內向、懦弱,成年後沒有擔當,沒有責任感,人生變得很灰暗。
一個是被打皮了,變得天不怕地不怕,就算是惹了天大的禍端,也內心毫不在意。
引導,前提是給予信任和改變的時間
很多人聽說過一句話,「21天,可以養成我們行為上的一個慣性」。
那麼,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也是這樣的。他的壞習慣,不是一天兩日形成的,也不會一天兩日就能說改就改的。
有一次,在朋友家裡作客,朋友的妻子特別生氣。原因是孩子吃飯不好好吃,要到處端著碗跑來跑去的,不小心把飯倒在地上了。
我聽她在那裡不斷地數落孩子,「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記不住?昨天晚上剛剛說過,今天又這個樣子,你是不是誠心要氣我?」,而孩子在一旁不停地哭。
等到孩子被爺爺奶奶帶下去之後,我和他們夫妻聊了聊。我問,「孩子這個習慣多久了,上一次發生是什麼時候,你們要求他改正多久了?」
他們說,之前也沒在意,今年剛上幼兒園,老師反饋了才在意。其實一直都這個樣子,現在想要改也改不過來,天天罵也沒有用。
我說,「你看,孩子已經養成行為習慣了,你現在讓他立刻就改變,那是不可能的。成人都很難做到,何況一個孩子呢?」
之後,我給他們講解了怎麼去學會觀察孩子的進步點,做一張表格統計孩子周期性進步以便針對性獎勵,從言語和行為上鼓勵孩子,而不是說教孩子等等。
半年之後,我又一次去他們家的時候,發現孩子已經可以做到,安安穩穩地坐在餐桌吃飯了。
批評,要合理地改正孩子的任性
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變得很任性的驕傲,覺得別人就應該讓著自己,自己就是最棒的,不能接受失敗等等。
關鍵點,就在家長無條件的不斷表揚孩子。無視孩子的缺點,只看到孩子的優點,從而讓孩子自己也迷失了。
就像,影片中皮埃爾的音樂天賦被馬修發現以後,得到了獨唱的這個重要角色。但是,馬修並不因為他的能力,而忽略了他用墨水「襲擊」了自己的錯誤行為。
那麼,如何來批評?馬修並沒有直接就墨水事件而對皮埃爾展開批評和教育。
因為,他知道,在皮埃爾的世界裡,媽媽就是他的唯一。雖然,他不懂成年人之間的情感,但是內心的「警惕」讓他擔心會失去媽媽的愛。
哪怕,這份愛本來就不是完整的,或者帶有一定的偏見性。但是,他是個孩子,他的內心就認定了這份愛的「私有」性。
所以,馬修選擇了取消他的獨唱資格。這個對於皮埃爾來說,是內心無法接受的,是明確的。會在內心上為他衝動的行為帶來深深的悔過感。
(END)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談談,您有什麼更好的理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