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清朝已經基本穩定了中原統治,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但是在北京紫禁城卻發生了一起惡性事件。當天千餘人聚集在紫禁城北門神武門外,有一些人還強行闖入了御花園,他們難道是有什麼冤屈,要用這種過激的方式上達天聽嗎?
其實不然,這些人都是八旗兵勇,他們來此是為了求朝廷救濟的,他們快活不下去了!這可和我們一般的認知不同,在電視劇里,八旗子弟可都是一群不愁吃不愁穿的公子哥,怎麼會活不下去了呢?而且此時還在康熙年間,大清朝正鼎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要從清朝八旗制度說起。
八旗的生計安排八旗是努爾哈赤建立的一種軍民合一的制度,既包含了滿族社會生活方式,也是滿族軍事組織形式,所有的滿人分配到八旗中,平時狩獵,戰時帶著馬匹和兵器跟著旗主作戰。八旗兵作戰勇猛,滿人憑藉八旗兵入主中原,也是其統治中原的力量根基,所以入關之後朝廷給與了八旗兵足夠的優待。
入關後八旗兵每人能分得土地30畝,而且都是京畿周邊肥沃土地,每人會分得兩間房,房子都位於北京內城,駐守地方的八旗也會在省會城市最豪華地段分得相應的房子,同時八旗兵還能領取俸銀,此時的八旗兵的生活過得是相當富裕的。
八旗兵為什麼會活不下去設想是美好的,現實中卻出現了諸多問題。
首先,清朝入關之初,面對著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還有南明抵抗勢力,八旗兵作戰較為頻繁。在八旗制度中,作戰所需的馬匹、弓箭等需要八旗兵自己配置,根據順治一朝的規定,出征時每人需要備4匹馬,再加上其他必備物資,需要耗費最少50兩銀子,這已經相當於八旗兵2年多的兵餉,而且作戰有損耗後自己還要負責補充、維修等等。每次出征之前,總有一堆八旗兵沒有錢準備軍用物資,只能將朝廷分給自己的土地或者房子賣掉,根據乾隆朝記載「旗地之典於民者,已十之五六」,朝廷分配給旗人的土地已經有五六成被賣掉了。
其次,八旗兵外出打仗,沒有時間照料自己的土地導致荒廢,朝廷確認土地荒廢后會回收。當然八旗兵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他也是有家庭的,但是滿人在關外以狩獵為生,根本不會耕田,聰明一點的會把田地出租給農民,蠢笨一點的只能任由田地荒廢后被朝廷收回,然後全家指望著旗兵的軍餉過日子。
第三,隨著戰事平定,社會穩定發展,出現了人口大爆發,旗人的數量也是大幅增加,根據乾隆朝記載「當順治初年到京之一人,此時幾成一族」。但是他們的經濟來源並沒有增加,田產、房產還是當初那麼多,家族中只有當旗兵的才能領到軍餉,而朝廷管控八旗兵數量,所以就出現了「以一分之產而養數倍之人」,整個家族指望著入關時分得的田產和房產,以及家族中旗兵的糧餉度日,生活怎能不困苦。
所以混得非常不好的旗人們就出現了活不下去的情況,就出現了開篇闖紫禁城的情況,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些問題呢,追根究底還是清政府針對八旗設定的基本國策,這裡面有一項最重要的「八旗禁錮」政策。是什麼導致了八旗兵的困境何謂禁錮政策?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禁止旗人自謀生計,不僅僅是旗兵不事生產,而且余丁(沒有成為旗兵的旗人)也不能從事生產。意思就是如果某天旗人活不下去了,要外出打工或者做點手工藝品去販賣等等都是不允許的,只能守著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嘉慶年間,為了解決旗人生活困苦的問題,曾有大臣上書建議允許旗人開展手工業等生產活動,被嘉慶帝當庭駁回,「若如該御史所奏,八旗男婦皆以紡織為務,則騎射將置之不講!」嘉慶帝的意思很明確,如果八旗人都去做手工業了,弓馬騎射就荒廢了,誰來保衛大清朝?也正是因為八旗是清朝之根本,清政府曾設立紅線「我朝發祥以來,列聖垂訓,八旗兵丁均以弓箭為生,必須永遠遵行」。
第二個方面就是限制旗人的活動區域,清政府規定「凡旗下人遠離本佐領居住者,人口財物沒入官」,具體規定京旗(駐防北京的八旗)不準擅自離城40里,其他區域駐防八旗不準立駐防地20里,否則被稱為「逃旗」,一旦被抓到,會被重辦。這種情況下,旗人的生計就會變得更加緊迫。
清政府如何改善八旗兵困境八旗是清朝根本,朝廷不會對此視而不見,皇帝也會採取一些措施來改善這個問題。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給錢,皇帝賞賜,根據記載,康熙兩次一共賞賜了白銀將近1200萬兩,這是一筆非常巨大的數字了,而且從康熙朝開始宗人府增加了救濟旗人的職能,不過更多局限在宗室之內。雍正朝也有多次封賞,但是這不是長遠之計,只能解燃眉之急。為此清政府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首先朝廷花錢把原本屬於旗人的田地重新贖回來分配給旗人,而且規定不允許再賣,也不允許別人買,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到了清朝後期這些旗地還是被用各種手段轉賣,另外皇帝可能沒有想到,八旗子弟習慣了朝廷供養,即使給他們田地,他們也不會去耕種,只會更加地遊手好閒。
其次就是整理旗務,主要是清點人數,一來確認到底有多少旗人、旗兵,防止出現領空餉的情況,另外就是針對漢八旗中一些老弱病殘、無法當兵者允許出旗為民,可以自謀生路,同時減輕朝廷負擔。
第三就是實行養育兵制度,簡而言之就是把旗人之中原本無法享受軍餉的余丁轉變成預備役部隊,平時操練,朝廷發放一定的餉銀,增多經濟來源。到了清朝末年,還開放旗人可以自謀生路,但是為時已晚,絕大部分旗人已經墮落,就算允許他們自謀生路,他們也無法找到合適的生計。結論清朝針對八旗兵設定的「不用生產、不能生產」的國策限制了八旗的經濟來源,雖然清政府想盡了一切辦法來緩解八旗的生計,但是都是治標不治本,乾隆朝之後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外族入侵,國庫已經沒有銀子來給旗人改善生活了,再加上吏治逐漸腐敗,軍餉也多為剋扣,八旗兵的生存更為艱難。就算如此,八旗子弟們還是逐漸養成了紈絝子弟作風,朝廷不讓他們生產,他們便整日遊手好閒,一步步敗光祖產,這也成為清朝晚期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清朝八旗為什麼會窮困得活不下去?因為朝廷不讓他們去掙錢
康熙年間,清朝已經基本穩定了中原統治,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但是在北京紫禁城卻發生了一起惡性事件。當天千餘人聚集在紫禁城北門神武門外,有一些人還強行闖入了御花園,他們難道是有什麼冤屈,要用這種過激的方式上達天聽嗎?
其實不然,這些人都是八旗兵勇,他們來此是為了求朝廷救濟的,他們快活不下去了!這可和我們一般的認知不同,在電視劇里,八旗子弟可都是一群不愁吃不愁穿的公子哥,怎麼會活不下去了呢?而且此時還在康熙年間,大清朝正鼎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要從清朝八旗制度說起。
八旗的生計安排
八旗是努爾哈赤建立的一種軍民合一的制度,既包含了滿族社會生活方式,也是滿族軍事組織形式,所有的滿人分配到八旗中,平時狩獵,戰時帶著馬匹和兵器跟著旗主作戰。八旗兵作戰勇猛,滿人憑藉八旗兵入主中原,也是其統治中原的力量根基,所以入關之後朝廷給與了八旗兵足夠的優待。
入關後八旗兵每人能分得土地30畝,而且都是京畿周邊肥沃土地,每人會分得兩間房,房子都位於北京內城,駐守地方的八旗也會在省會城市最豪華地段分得相應的房子,同時八旗兵還能領取俸銀,此時的八旗兵的生活過得是相當富裕的。
八旗兵為什麼會活不下去
設想是美好的,現實中卻出現了諸多問題。
首先,清朝入關之初,面對著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還有南明抵抗勢力,八旗兵作戰較為頻繁。在八旗制度中,作戰所需的馬匹、弓箭等需要八旗兵自己配置,根據順治一朝的規定,出征時每人需要備4匹馬,再加上其他必備物資,需要耗費最少50兩銀子,這已經相當於八旗兵2年多的兵餉,而且作戰有損耗後自己還要負責補充、維修等等。每次出征之前,總有一堆八旗兵沒有錢準備軍用物資,只能將朝廷分給自己的土地或者房子賣掉,根據乾隆朝記載「旗地之典於民者,已十之五六」,朝廷分配給旗人的土地已經有五六成被賣掉了。
其次,八旗兵外出打仗,沒有時間照料自己的土地導致荒廢,朝廷確認土地荒廢后會回收。當然八旗兵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他也是有家庭的,但是滿人在關外以狩獵為生,根本不會耕田,聰明一點的會把田地出租給農民,蠢笨一點的只能任由田地荒廢后被朝廷收回,然後全家指望著旗兵的軍餉過日子。
第三,隨著戰事平定,社會穩定發展,出現了人口大爆發,旗人的數量也是大幅增加,根據乾隆朝記載「當順治初年到京之一人,此時幾成一族」。但是他們的經濟來源並沒有增加,田產、房產還是當初那麼多,家族中只有當旗兵的才能領到軍餉,而朝廷管控八旗兵數量,所以就出現了「以一分之產而養數倍之人」,整個家族指望著入關時分得的田產和房產,以及家族中旗兵的糧餉度日,生活怎能不困苦。
所以混得非常不好的旗人們就出現了活不下去的情況,就出現了開篇闖紫禁城的情況,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些問題呢,追根究底還是清政府針對八旗設定的基本國策,這裡面有一項最重要的「八旗禁錮」政策。
是什麼導致了八旗兵的困境
何謂禁錮政策?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禁止旗人自謀生計,不僅僅是旗兵不事生產,而且余丁(沒有成為旗兵的旗人)也不能從事生產。意思就是如果某天旗人活不下去了,要外出打工或者做點手工藝品去販賣等等都是不允許的,只能守著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嘉慶年間,為了解決旗人生活困苦的問題,曾有大臣上書建議允許旗人開展手工業等生產活動,被嘉慶帝當庭駁回,「若如該御史所奏,八旗男婦皆以紡織為務,則騎射將置之不講!」嘉慶帝的意思很明確,如果八旗人都去做手工業了,弓馬騎射就荒廢了,誰來保衛大清朝?也正是因為八旗是清朝之根本,清政府曾設立紅線「我朝發祥以來,列聖垂訓,八旗兵丁均以弓箭為生,必須永遠遵行」。
第二個方面就是限制旗人的活動區域,清政府規定「凡旗下人遠離本佐領居住者,人口財物沒入官」,具體規定京旗(駐防北京的八旗)不準擅自離城40里,其他區域駐防八旗不準立駐防地20里,否則被稱為「逃旗」,一旦被抓到,會被重辦。這種情況下,旗人的生計就會變得更加緊迫。
清政府如何改善八旗兵困境
八旗是清朝根本,朝廷不會對此視而不見,皇帝也會採取一些措施來改善這個問題。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給錢,皇帝賞賜,根據記載,康熙兩次一共賞賜了白銀將近1200萬兩,這是一筆非常巨大的數字了,而且從康熙朝開始宗人府增加了救濟旗人的職能,不過更多局限在宗室之內。雍正朝也有多次封賞,但是這不是長遠之計,只能解燃眉之急。為此清政府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首先朝廷花錢把原本屬於旗人的田地重新贖回來分配給旗人,而且規定不允許再賣,也不允許別人買,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到了清朝後期這些旗地還是被用各種手段轉賣,另外皇帝可能沒有想到,八旗子弟習慣了朝廷供養,即使給他們田地,他們也不會去耕種,只會更加地遊手好閒。
其次就是整理旗務,主要是清點人數,一來確認到底有多少旗人、旗兵,防止出現領空餉的情況,另外就是針對漢八旗中一些老弱病殘、無法當兵者允許出旗為民,可以自謀生路,同時減輕朝廷負擔。
第三就是實行養育兵制度,簡而言之就是把旗人之中原本無法享受軍餉的余丁轉變成預備役部隊,平時操練,朝廷發放一定的餉銀,增多經濟來源。到了清朝末年,還開放旗人可以自謀生路,但是為時已晚,絕大部分旗人已經墮落,就算允許他們自謀生路,他們也無法找到合適的生計。
結論
清朝針對八旗兵設定的「不用生產、不能生產」的國策限制了八旗的經濟來源,雖然清政府想盡了一切辦法來緩解八旗的生計,但是都是治標不治本,乾隆朝之後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外族入侵,國庫已經沒有銀子來給旗人改善生活了,再加上吏治逐漸腐敗,軍餉也多為剋扣,八旗兵的生存更為艱難。就算如此,八旗子弟們還是逐漸養成了紈絝子弟作風,朝廷不讓他們生產,他們便整日遊手好閒,一步步敗光祖產,這也成為清朝晚期社會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