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如巨鹿之戰、官渡之戰等等。這些青史留名的戰役,總會引來無數後人的崇敬和膜拜。而最早的一場類似戰役,記錄在了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就是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
這場戰爭的反派是齊桓公,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不過長勺之戰時,齊桓公還沒有成為霸主,只是因為繼承了一個強大的諸侯國而有點得瑟,想拿魯國練練手,順便報一箭之仇。
長勺之戰的發生地在當今的山東萊蕪,齊國與魯國同是當時的山東大國,相較之下,魯國的疆域和國力都要稍遜一籌。齊桓公想通過伐魯之戰立個威,向四方彰顯齊國的強大。
伐魯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齊桓公跟魯國有仇。當年,魯國支持公子糾繼位,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奪位,雙方軍隊為此還幹了一架。戰鬥中,齊桓公的胸口挨了一箭,差點沒命,這個仇當然要報。
眼看齊國大軍進犯,魯庄公知道這個仇太深,想投降也做不到,只好硬著頭皮上了。他命令全國動員,拚命籌措糧草、組織人馬,積極應戰。
這時候,有個叫曹劌的傢伙自請督戰,他本是周王室子弟,雖然沒有官職,卻想以自己的才能為國效力。魯庄公不計較他的來歷,欣然答允,也可能是魯國將領都不敢應戰吧。誰都沒想到,這個曹劌會成為這場戰爭的靈魂人物。
公元前684年,三十萬齊國大軍發起進攻,而魯國卻只湊出了三萬人的軍隊。戰爭剛剛打響,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齊軍在鮑叔牙的率領下,所向披靡,很快突破邊境,長驅直下,深入了魯國的腹地。
魯軍為了避免正面衝突,撤退到地形更加有利於防守的長勺地區。雙方擺開軍陣,準備在此決一勝負。齊軍由於一開始的勝利,根本沒有把人數較少的魯軍放在眼裡,搶先發起了猛攻。
魯庄公見齊軍攻來,要下令擂鼓應戰,曹劌卻勸阻道,齊兵勢頭迅猛,我軍出擊正中其下懷,宜靜以待,不能出擊。於是,魯庄公下令魯軍嚴守陣地,並安排弓弩手射擊。
齊軍被弓弩壓制無法靠近魯軍陣地,只能向後撤退。沒過多久,齊軍又開始第二輪的強攻,魯庄公在曹劌的建議下,依然下令不出擊。齊軍已經攻了兩輪,依然毫無收穫,士氣開始有些低沉。
魯軍兩次都不敢應戰,齊軍主帥鮑叔牙認為,一定是因為魯軍是因為怯於出兵,只要堅持到底,就能擊敗魯軍。於是,下令展開第三輪進攻。
曹劌觀察齊軍,發現這一次雖然聲勢浩大,但士兵的衝鋒已經不及前兩次那樣有力。他認為時機成熟,請魯庄公下令出擊。魯庄公親自擂戰鼓,下令魯軍回擊。
蟄伏許久的三萬魯軍全力以赴,氣勢如虹,摧枯拉朽般戰勝了齊軍。這也就是成語「一鼓作氣」的由來。眼看齊軍敗退,魯庄公打算乘勝追擊,曹劌卻說不能貿然追擊。
像齊國這樣的大國,軍隊訓練有素,現在他們的車轍和旗幟還沒有亂,顯然還有抵抗的能力。現在衝下去,只會增加自己的傷亡,搞不好還會被敵人反敗為勝。
跟在齊軍背後,緩緩追了一段時間。曹劌再次登高而望,終於看見齊軍旗鼓嘈雜,兵甲四處丟棄,車轍混亂,看來齊軍是真的大敗。他這才向魯庄公提議追擊。
果然,魯軍猛打猛追,又是一鼓作氣,把齊軍趕出國境,還繳獲了大量的兵器和糧草,國勢為之大振。山東各諸侯國紛紛前來依附,更使齊國放棄了伐魯的念頭。
長勺之戰不僅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還是誕生了「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等名句。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至今。
而齊桓公望著灰頭土臉的鮑叔牙,不得不放棄了武力擴張的計劃。不過,齊桓公仍然不甘心做個默默無聞的君主,只是換了一種手段,以管仲為相,大力發展商業,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幹嗎要打打殺殺的?
順便說一句,管仲就是當年射了齊桓公一箭的那個人。既然齊桓公不計前嫌,啟用自己為相,管仲便全力以赴地輔佐他成就霸業。齊桓公只負責支持他,具體的治國措施全都由管仲說了算。
短短几十年後,齊國便成為富甲天下的最強諸侯國,並輕輕鬆鬆地報了長勺之戰的仇,而且還不用死人,因為管仲用的是貿易戰手段。兩千年後的美國總統給管仲當學生,都不知道配不配。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一場戰役,三十萬虎狼之師,被三萬人馬摧枯拉朽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如巨鹿之戰、官渡之戰等等。這些青史留名的戰役,總會引來無數後人的崇敬和膜拜。而最早的一場類似戰役,記錄在了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就是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
這場戰爭的反派是齊桓公,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不過長勺之戰時,齊桓公還沒有成為霸主,只是因為繼承了一個強大的諸侯國而有點得瑟,想拿魯國練練手,順便報一箭之仇。
長勺之戰的發生地在當今的山東萊蕪,齊國與魯國同是當時的山東大國,相較之下,魯國的疆域和國力都要稍遜一籌。齊桓公想通過伐魯之戰立個威,向四方彰顯齊國的強大。
伐魯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齊桓公跟魯國有仇。當年,魯國支持公子糾繼位,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奪位,雙方軍隊為此還幹了一架。戰鬥中,齊桓公的胸口挨了一箭,差點沒命,這個仇當然要報。
眼看齊國大軍進犯,魯庄公知道這個仇太深,想投降也做不到,只好硬著頭皮上了。他命令全國動員,拚命籌措糧草、組織人馬,積極應戰。
這時候,有個叫曹劌的傢伙自請督戰,他本是周王室子弟,雖然沒有官職,卻想以自己的才能為國效力。魯庄公不計較他的來歷,欣然答允,也可能是魯國將領都不敢應戰吧。誰都沒想到,這個曹劌會成為這場戰爭的靈魂人物。
公元前684年,三十萬齊國大軍發起進攻,而魯國卻只湊出了三萬人的軍隊。戰爭剛剛打響,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齊軍在鮑叔牙的率領下,所向披靡,很快突破邊境,長驅直下,深入了魯國的腹地。
魯軍為了避免正面衝突,撤退到地形更加有利於防守的長勺地區。雙方擺開軍陣,準備在此決一勝負。齊軍由於一開始的勝利,根本沒有把人數較少的魯軍放在眼裡,搶先發起了猛攻。
魯庄公見齊軍攻來,要下令擂鼓應戰,曹劌卻勸阻道,齊兵勢頭迅猛,我軍出擊正中其下懷,宜靜以待,不能出擊。於是,魯庄公下令魯軍嚴守陣地,並安排弓弩手射擊。
齊軍被弓弩壓制無法靠近魯軍陣地,只能向後撤退。沒過多久,齊軍又開始第二輪的強攻,魯庄公在曹劌的建議下,依然下令不出擊。齊軍已經攻了兩輪,依然毫無收穫,士氣開始有些低沉。
魯軍兩次都不敢應戰,齊軍主帥鮑叔牙認為,一定是因為魯軍是因為怯於出兵,只要堅持到底,就能擊敗魯軍。於是,下令展開第三輪進攻。
曹劌觀察齊軍,發現這一次雖然聲勢浩大,但士兵的衝鋒已經不及前兩次那樣有力。他認為時機成熟,請魯庄公下令出擊。魯庄公親自擂戰鼓,下令魯軍回擊。
蟄伏許久的三萬魯軍全力以赴,氣勢如虹,摧枯拉朽般戰勝了齊軍。這也就是成語「一鼓作氣」的由來。眼看齊軍敗退,魯庄公打算乘勝追擊,曹劌卻說不能貿然追擊。
像齊國這樣的大國,軍隊訓練有素,現在他們的車轍和旗幟還沒有亂,顯然還有抵抗的能力。現在衝下去,只會增加自己的傷亡,搞不好還會被敵人反敗為勝。
跟在齊軍背後,緩緩追了一段時間。曹劌再次登高而望,終於看見齊軍旗鼓嘈雜,兵甲四處丟棄,車轍混亂,看來齊軍是真的大敗。他這才向魯庄公提議追擊。
果然,魯軍猛打猛追,又是一鼓作氣,把齊軍趕出國境,還繳獲了大量的兵器和糧草,國勢為之大振。山東各諸侯國紛紛前來依附,更使齊國放棄了伐魯的念頭。
長勺之戰不僅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還是誕生了「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等名句。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至今。
而齊桓公望著灰頭土臉的鮑叔牙,不得不放棄了武力擴張的計劃。不過,齊桓公仍然不甘心做個默默無聞的君主,只是換了一種手段,以管仲為相,大力發展商業,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幹嗎要打打殺殺的?
順便說一句,管仲就是當年射了齊桓公一箭的那個人。既然齊桓公不計前嫌,啟用自己為相,管仲便全力以赴地輔佐他成就霸業。齊桓公只負責支持他,具體的治國措施全都由管仲說了算。
短短几十年後,齊國便成為富甲天下的最強諸侯國,並輕輕鬆鬆地報了長勺之戰的仇,而且還不用死人,因為管仲用的是貿易戰手段。兩千年後的美國總統給管仲當學生,都不知道配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