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齊雲軻
(趙武靈王)
在戰國中期,發生在趙國的沙丘之亂中,有一位老臣,捨身替趙惠文王去死,他的名字很少被後世提及,此人便是肥義。
這位老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一、趙雍即位肥義,據說出身於胡人。當時的趙國西、北兩邊均與胡人聚居地接壤,與胡人打交道的地方很多,雙方時和時戰,關係緊密且複雜。
肥義很早就到了趙國,成為趙肅侯的近臣,進入到了趙國高層。趙肅侯很器重肥義,也很信任他,所以臨死時託付其輔佐幼主的重任。
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趙肅侯崩殂,按理應該是太子趙雍繼位;可是,此時的太子還在韓國做質子,一時半會兒回不到國內,萬一國中有變,怎麼辦呢?
在這裡順便說一下,趙國在國君崩殂、新君繼位之際經常發生變亂。公元前386年,趙武公(亦稱趙武侯)崩殂、趙敬侯即位時,趙武公的兒子公子朝發動叛亂,想要奪取君位,為趙敬侯挫敗後,公子朝在國內無法立足,就逃奔魏國去避難。魏武侯派兵送公子朝回國,兵鋒直逼邯鄲城,想替他奪回君位,結果被趙軍擊敗。
公元前374年,趙敬侯崩殂、趙成侯繼位時,公子勝與趙成侯爭奪君位,同樣發生了變亂,後被趙成侯平定。
趙成侯二十五年(前350),趙成侯崩殂,太子語繼位為趙肅侯,公子趙緤與趙肅侯爭立,也發生了變亂。趙肅侯通過努力,將趙緤反叛勢力擊敗後,趙緤在國內無法立足,就逃到了韓國避難。
由此可見,肥義的擔心不是沒道理的、也並非多餘。他找到陽文君趙豹商量對策,二人團結了朝臣,控制住了邯鄲城守軍,還將趙雍的叔叔趙成請出來,暫時主持朝政,很快穩定了國內局勢。
不久,韓國派兵送趙雍回國,繼承了君位,是為趙武靈王。
二、支持變革趙武靈王剛剛即位時,由於年紀小,就以宗室陽文君趙豹為相國,並提高肥義的地位、增加俸祿,讓他們盡心輔佐,打理朝政。
趙武靈王長大親政後,很想有一番作為,就積極變革,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胡服騎射。人們的生活習慣、衣食住行都是世世代代、許多年相沿成習,改革起來很費力,推行起來很難,有相當大的阻力。
肥義鼓勵年輕的趙武靈王,要敢於革新,不畏阻難,不必事事都要經過大家商議通過後再實施,「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大力支持他進行變革維新,進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在肥義等人的大力支持下,趙武靈王多次找到叔父公子趙成,希望得到他的支持。經過一番較勁後,公子成最終點頭了。
於是,趙武靈王在舉國上下開始了一場大範圍的變革運動,很快使趙國得以崛起。趙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得以有效提高,綜合國力逐步提升,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處亂被殺趙武靈王晚年,在廢立太子上犯了錯。他將沒有過錯的太子趙章廢黜,改立趙何為新的儲君,而且還禪位給趙何,自己做主父。
但是,他後來又後悔起來了。他就想將趙國一分為二,趙章做代王,趙何做趙王,這種分裂國家的行為,很顯然不符合趙國的國家利益,因此遭到了舉國上下的強烈反對。
肥義對此也是反對的。
公子章一心要奪取本該屬於自己的王位,於是糾集了一幫人,變亂看來難以避免。趙何幼年繼位,肥義又是重要的輔政大臣,還是趙何的師傅,所以於公於私,他也不能讓變亂乍起,禍害國家。
李兌勸肥義稱病不出、明哲保身,因為這場變亂阻止不了,不可避免,處亂必危。遭到了他的拒絕:「之前既然已經接受重任,豈可避難而走?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決心以死報國。
肥義對趙惠文王近衛軍統領信期提出要求:「今後,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將先以身當之,無故而王乃入。」
肥義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沙丘之亂時,公子章、田不禮等人詐以主父名義招趙惠文王相見,肥義懷疑有詐,就挺身而出,自己先去。
到了主父所住宮城外,肥義被不分青紅皂白的公子章等人殺害。這時候的肥義年齡應該不小了,少說也有六七十歲了,是一位本該安享晚年的老人了。
公子章本以為是趙惠文王來了,殺了正好,然後可以勒兵逼主父傳位給自己。可是,他的小算盤打錯了。
殺了肥義,這可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公子章等人便起兵殺向趙王所住的宮城,而趙王那邊在得知肥義被殺後,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應戰準備。不久,公子成、李兌的兵馬也趕來勤王,與信期、高信帶領的兵馬裡應外合,一舉擊敗了公子章的叛軍,消滅了反叛勢力。
公子章一派的叛軍被殲滅,使趙國得以避免國家分裂和動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肥義的死,也就有了殉國的高尚意義。
肥義輔佐了趙武靈王、趙惠文王兩代幼主,身歷趙肅侯、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祖孫三朝,為趙國的發展和穩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最後的以身殉國,更是唱響了一曲悲壯的愛國讚歌。
【作者簡介】齊雲軻,男,教育工作者。近年來,陸續在各級媒體發表作品80餘萬字。閱讀悅讀平台簽約作者。系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省青作協常務理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歷三朝還輔佐趙武靈王、趙惠文王兩代幼主的肥義為何被亂刀砍死?
作者:齊雲軻
(趙武靈王)
在戰國中期,發生在趙國的沙丘之亂中,有一位老臣,捨身替趙惠文王去死,他的名字很少被後世提及,此人便是肥義。
這位老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一、趙雍即位
肥義,據說出身於胡人。當時的趙國西、北兩邊均與胡人聚居地接壤,與胡人打交道的地方很多,雙方時和時戰,關係緊密且複雜。
肥義很早就到了趙國,成為趙肅侯的近臣,進入到了趙國高層。趙肅侯很器重肥義,也很信任他,所以臨死時託付其輔佐幼主的重任。
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趙肅侯崩殂,按理應該是太子趙雍繼位;可是,此時的太子還在韓國做質子,一時半會兒回不到國內,萬一國中有變,怎麼辦呢?
在這裡順便說一下,趙國在國君崩殂、新君繼位之際經常發生變亂。公元前386年,趙武公(亦稱趙武侯)崩殂、趙敬侯即位時,趙武公的兒子公子朝發動叛亂,想要奪取君位,為趙敬侯挫敗後,公子朝在國內無法立足,就逃奔魏國去避難。魏武侯派兵送公子朝回國,兵鋒直逼邯鄲城,想替他奪回君位,結果被趙軍擊敗。
公元前374年,趙敬侯崩殂、趙成侯繼位時,公子勝與趙成侯爭奪君位,同樣發生了變亂,後被趙成侯平定。
趙成侯二十五年(前350),趙成侯崩殂,太子語繼位為趙肅侯,公子趙緤與趙肅侯爭立,也發生了變亂。趙肅侯通過努力,將趙緤反叛勢力擊敗後,趙緤在國內無法立足,就逃到了韓國避難。
由此可見,肥義的擔心不是沒道理的、也並非多餘。他找到陽文君趙豹商量對策,二人團結了朝臣,控制住了邯鄲城守軍,還將趙雍的叔叔趙成請出來,暫時主持朝政,很快穩定了國內局勢。
不久,韓國派兵送趙雍回國,繼承了君位,是為趙武靈王。
二、支持變革
趙武靈王剛剛即位時,由於年紀小,就以宗室陽文君趙豹為相國,並提高肥義的地位、增加俸祿,讓他們盡心輔佐,打理朝政。
趙武靈王長大親政後,很想有一番作為,就積極變革,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胡服騎射。人們的生活習慣、衣食住行都是世世代代、許多年相沿成習,改革起來很費力,推行起來很難,有相當大的阻力。
肥義鼓勵年輕的趙武靈王,要敢於革新,不畏阻難,不必事事都要經過大家商議通過後再實施,「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大力支持他進行變革維新,進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在肥義等人的大力支持下,趙武靈王多次找到叔父公子趙成,希望得到他的支持。經過一番較勁後,公子成最終點頭了。
於是,趙武靈王在舉國上下開始了一場大範圍的變革運動,很快使趙國得以崛起。趙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得以有效提高,綜合國力逐步提升,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處亂被殺
趙武靈王晚年,在廢立太子上犯了錯。他將沒有過錯的太子趙章廢黜,改立趙何為新的儲君,而且還禪位給趙何,自己做主父。
但是,他後來又後悔起來了。他就想將趙國一分為二,趙章做代王,趙何做趙王,這種分裂國家的行為,很顯然不符合趙國的國家利益,因此遭到了舉國上下的強烈反對。
肥義對此也是反對的。
公子章一心要奪取本該屬於自己的王位,於是糾集了一幫人,變亂看來難以避免。趙何幼年繼位,肥義又是重要的輔政大臣,還是趙何的師傅,所以於公於私,他也不能讓變亂乍起,禍害國家。
李兌勸肥義稱病不出、明哲保身,因為這場變亂阻止不了,不可避免,處亂必危。遭到了他的拒絕:「之前既然已經接受重任,豈可避難而走?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決心以死報國。
肥義對趙惠文王近衛軍統領信期提出要求:「今後,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將先以身當之,無故而王乃入。」
肥義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沙丘之亂時,公子章、田不禮等人詐以主父名義招趙惠文王相見,肥義懷疑有詐,就挺身而出,自己先去。
到了主父所住宮城外,肥義被不分青紅皂白的公子章等人殺害。這時候的肥義年齡應該不小了,少說也有六七十歲了,是一位本該安享晚年的老人了。
公子章本以為是趙惠文王來了,殺了正好,然後可以勒兵逼主父傳位給自己。可是,他的小算盤打錯了。
殺了肥義,這可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公子章等人便起兵殺向趙王所住的宮城,而趙王那邊在得知肥義被殺後,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應戰準備。不久,公子成、李兌的兵馬也趕來勤王,與信期、高信帶領的兵馬裡應外合,一舉擊敗了公子章的叛軍,消滅了反叛勢力。
公子章一派的叛軍被殲滅,使趙國得以避免國家分裂和動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肥義的死,也就有了殉國的高尚意義。
肥義輔佐了趙武靈王、趙惠文王兩代幼主,身歷趙肅侯、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祖孫三朝,為趙國的發展和穩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最後的以身殉國,更是唱響了一曲悲壯的愛國讚歌。
【作者簡介】齊雲軻,男,教育工作者。近年來,陸續在各級媒體發表作品80餘萬字。閱讀悅讀平台簽約作者。系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省青作協常務理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