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惟之
小時候去姥姥家,媽媽總帶的禮物就是自己蒸的饅頭,大包子,自家菜園子里摘的豆角,南瓜,西紅柿。去村裡代銷點再添加點零嘴兒,滿滿當當,很像樣。
到姥姥家之後,我們小孩子歡天喜地把東西一放,跟表哥表姐表妹們去玩了。不到飯點兒絕不回來。
可是,姥姥總是有辦法在飯點兒之前找到我們,囑咐我們把我媽帶的東西分成兩份兒,給大舅和二舅送去。
姥姥解釋說:「你倆舅舅家裡孩子多,天天沒有菜吃。這些東西給他們,中午多炒點菜,讓孩子多吃點。」
我媽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但姥姥也從不明說。姥姥怕我媽多想。
我媽後來跟我說:「你姥姥這是怕你倆舅舅不孝順。現在多給他們點兒,老了指望他們念著點你姥姥的好,能好好伺候。」
我倆舅舅確實孩子比較多。我大舅家七個孩子,二男五女。我二舅舅家一子二女。姥姥跟姥爺身體不好,就把老兩口的地早早分給他們,每年,倆舅舅給姥姥和姥爺幾百斤口糧就可以了。
可以這麼說,姥姥和姥爺地已經沒有了,也是沒有菜的。可是姥姥願意把菜都分給舅舅們。
在姥姥和姥爺看來,舅舅們的生活都是很艱苦的。孩子多,又沒有別的收入,只能守著一點田地。姥姥和姥爺心疼這倆兒子,寧可自己不吃,也要讓兒子們吃好。
我媽心裡也是有些不舒服的。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做了東西,拿去是孝敬自己爹媽的,卻被爹媽扭頭送給了別人。這多少有點是看不著閨女的意思,似乎拿多少東西都是應該的,給舅舅們,更是應該的。
但我媽並不能多說什麼。在那個年代,娘家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後盾。自己在婆家受了欺負,只有自己的兄弟,可以給自己名正言順地找回場子。
何況,自己並不能在爹娘的身邊,姥姥和姥爺病了痛了,還是喊離自己近的兒子們方便些。
姥爺去世之後,只剩下姥姥一個人在老屋生活。我不知道舅舅們有沒有請過姥姥跟自己同住,只在我記憶中,姥姥就是一直在老屋住的。
我媽對我們說:「你們出嫁了,要是給我帶禮物,我肯定自己留著。誰也不給。」
幾年之後,姥姥去世了。依然在自己的老屋裡去的。自始至終,姥姥沒被送進過醫院。
媽媽哭的撕心裂肺,舅舅們卻很不耐煩地吵吵:「哭啥哭,顯得你多孝順似的。你要是真孝順,就把喪葬費掏了,我們買葯也花了不少錢。」
姥姥也不在了,媽媽似乎也沒有了回娘家的必要。舅舅們諷刺,挖苦,生怕媽媽分了姥姥的遺產,防賊一樣盯著媽媽。媽媽後來就再也沒回去過。
我就也沒有回過姥姥的村子。那個跟著表哥表姐們打鬧過的大坑,姥姥院子里那棵歪脖子棗樹,姥姥鄰居家裡的壓水井,都只能留在我記憶里了。
我們漸漸長大,結了婚,離開了家。像蒲公英的種子,散落在四處,在落下的地方安下家。
和媽媽一樣,我跟姐姐每次回家,都帶著送給媽媽的禮物。
我和姐姐,給媽媽買日用品,買米面油,買土特產。
媽媽總是樂呵呵地:下次別帶了。這些東西我都有。你們只要人回來就可以了。
哥哥和弟弟的孩子進來,媽媽眼睛就放亮了。趕緊從帶來的東西中拿出來適合孩子吃的,塞到他們手裡。
有一次,媽媽發現我看著她,不好意思地解釋:「這個,多多(弟弟的孩子)沒吃過,我老了,吃不了這個。」
於是,這些東西都給弟弟的孩子留著。我媽自始至終,竟然只在我們在的時候,吃過兩口。
那些米面油土特產,媽媽就讓哥哥弟弟走親戚的時候帶著了。媽媽說,這樣可以不必另外買那麼多。家裡的米面油啥都有,我能吃多少。
這話,跟姥姥當年說的,意思是一個樣。
我提醒她當年說的的話。我說現在誰也不缺這幾口吃的,你可以自己留著,何必讓哥哥弟弟送出去。
媽媽瞪我一眼:「指望不上你們。我老了不還得指望你哥你弟伺候我?你們那點東西,你以為人家稀罕?」
原來,我媽也知道哥哥弟弟並不稀罕啊。確實,哥哥日子過的不錯,已經在縣城買了房子,不大回來了;弟弟也在為了生活奮鬥。媽媽常年在家,並不經常跟他們相處。
可是媽媽還是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兒子身上。這是古老的傳統。為此,媽媽對兒子諸多隱忍,儘可能地提供物質幫助給兒子們,期待自己生命的盡頭,可以得到善待。
曾說自己決不學姥姥的做法,可是母親啊,上了年紀之後,還是越來越像自己的媽。這思想,根深蒂固,融入了基因、血脈,想要改變,太難太難。
你曾說永遠不學媽媽,當你老了你卻成了她
文:惟之
小時候去姥姥家,媽媽總帶的禮物就是自己蒸的饅頭,大包子,自家菜園子里摘的豆角,南瓜,西紅柿。去村裡代銷點再添加點零嘴兒,滿滿當當,很像樣。
到姥姥家之後,我們小孩子歡天喜地把東西一放,跟表哥表姐表妹們去玩了。不到飯點兒絕不回來。
可是,姥姥總是有辦法在飯點兒之前找到我們,囑咐我們把我媽帶的東西分成兩份兒,給大舅和二舅送去。
姥姥解釋說:「你倆舅舅家裡孩子多,天天沒有菜吃。這些東西給他們,中午多炒點菜,讓孩子多吃點。」
我媽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但姥姥也從不明說。姥姥怕我媽多想。
我媽後來跟我說:「你姥姥這是怕你倆舅舅不孝順。現在多給他們點兒,老了指望他們念著點你姥姥的好,能好好伺候。」
我倆舅舅確實孩子比較多。我大舅家七個孩子,二男五女。我二舅舅家一子二女。姥姥跟姥爺身體不好,就把老兩口的地早早分給他們,每年,倆舅舅給姥姥和姥爺幾百斤口糧就可以了。
可以這麼說,姥姥和姥爺地已經沒有了,也是沒有菜的。可是姥姥願意把菜都分給舅舅們。
在姥姥和姥爺看來,舅舅們的生活都是很艱苦的。孩子多,又沒有別的收入,只能守著一點田地。姥姥和姥爺心疼這倆兒子,寧可自己不吃,也要讓兒子們吃好。
我媽心裡也是有些不舒服的。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做了東西,拿去是孝敬自己爹媽的,卻被爹媽扭頭送給了別人。這多少有點是看不著閨女的意思,似乎拿多少東西都是應該的,給舅舅們,更是應該的。
但我媽並不能多說什麼。在那個年代,娘家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後盾。自己在婆家受了欺負,只有自己的兄弟,可以給自己名正言順地找回場子。
何況,自己並不能在爹娘的身邊,姥姥和姥爺病了痛了,還是喊離自己近的兒子們方便些。
姥爺去世之後,只剩下姥姥一個人在老屋生活。我不知道舅舅們有沒有請過姥姥跟自己同住,只在我記憶中,姥姥就是一直在老屋住的。
我媽對我們說:「你們出嫁了,要是給我帶禮物,我肯定自己留著。誰也不給。」
幾年之後,姥姥去世了。依然在自己的老屋裡去的。自始至終,姥姥沒被送進過醫院。
媽媽哭的撕心裂肺,舅舅們卻很不耐煩地吵吵:「哭啥哭,顯得你多孝順似的。你要是真孝順,就把喪葬費掏了,我們買葯也花了不少錢。」
姥姥也不在了,媽媽似乎也沒有了回娘家的必要。舅舅們諷刺,挖苦,生怕媽媽分了姥姥的遺產,防賊一樣盯著媽媽。媽媽後來就再也沒回去過。
我就也沒有回過姥姥的村子。那個跟著表哥表姐們打鬧過的大坑,姥姥院子里那棵歪脖子棗樹,姥姥鄰居家裡的壓水井,都只能留在我記憶里了。
我們漸漸長大,結了婚,離開了家。像蒲公英的種子,散落在四處,在落下的地方安下家。
和媽媽一樣,我跟姐姐每次回家,都帶著送給媽媽的禮物。
我和姐姐,給媽媽買日用品,買米面油,買土特產。
媽媽總是樂呵呵地:下次別帶了。這些東西我都有。你們只要人回來就可以了。
哥哥和弟弟的孩子進來,媽媽眼睛就放亮了。趕緊從帶來的東西中拿出來適合孩子吃的,塞到他們手裡。
有一次,媽媽發現我看著她,不好意思地解釋:「這個,多多(弟弟的孩子)沒吃過,我老了,吃不了這個。」
於是,這些東西都給弟弟的孩子留著。我媽自始至終,竟然只在我們在的時候,吃過兩口。
那些米面油土特產,媽媽就讓哥哥弟弟走親戚的時候帶著了。媽媽說,這樣可以不必另外買那麼多。家裡的米面油啥都有,我能吃多少。
這話,跟姥姥當年說的,意思是一個樣。
我提醒她當年說的的話。我說現在誰也不缺這幾口吃的,你可以自己留著,何必讓哥哥弟弟送出去。
媽媽瞪我一眼:「指望不上你們。我老了不還得指望你哥你弟伺候我?你們那點東西,你以為人家稀罕?」
原來,我媽也知道哥哥弟弟並不稀罕啊。確實,哥哥日子過的不錯,已經在縣城買了房子,不大回來了;弟弟也在為了生活奮鬥。媽媽常年在家,並不經常跟他們相處。
可是媽媽還是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兒子身上。這是古老的傳統。為此,媽媽對兒子諸多隱忍,儘可能地提供物質幫助給兒子們,期待自己生命的盡頭,可以得到善待。
曾說自己決不學姥姥的做法,可是母親啊,上了年紀之後,還是越來越像自己的媽。這思想,根深蒂固,融入了基因、血脈,想要改變,太難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