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貴州畢節人。貴州女人的勤勞善良在母親身上釋放得淋漓盡致。離家20餘載,在畢節,我們家的變化娓娓敘說著母親作為一個女性的生命歷程。
一抹陽光照在母親蒼老的面容,在銀髮上止住了血紅。母親被迫放下鋤頭,接受短暫的歇息和休整。在那個凄風冷雨的夜晚,母親安祥地走了。66歲,母親這一生雖說短暫,可她生前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堪稱全村上下300多口人的典範。
27年前的一個早晨,醒來的母親老覺得右眼不舒服,感覺像無數沙粒混進眼角膜。仔細琢磨,懷疑是前一天下午在院里水井邊洗衣服時,被父親焊電焊的強光灼傷。按照慣例,到隔壁正坐月子的小鳳要了奶水沖洗,可三天後病情無任何轉機,反而加重。母親的右眼腫得像個爛桃。這可急壞了父親和我們姐弟四人。
父親找來手推車,在我們姐弟四人的幫助下,把母親送到了畢節市人民醫院治療,一周後轉到貴陽的大醫院治療,豈料再好的醫院和醫生也沒能挽留住母親的右眼。
母親的右眼失明了,成了不折不扣的殘疾人,家裡也欠下一筆天文數字般的債務。政府關心,給母親辦理了殘疾證,免除了村委會的義務工,後來還吃了低保。
家裡人一致通過,反對母親再到田間地頭從事重體力活和臟活,只希望她在家看家護院,照管好豬雞,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輕巧活就得了,可母親死犟著不接受。母親的脾氣全家人清楚,想好的事,八頭大牯牛也拉不回來,無奈,只得由著她。
河的東岸是生我、養我的村莊,有肥沃田地百畝,河的西岸是鄰縣的又一村莊,河成了兩縣(市)的交界和界線。一河隔出兩個世界,我們村家家戶戶住的都是瓦房,灰朴朴的,沒有多少生機,如一個長相平平的村婦,而西岸的鄰村,家家都是林立的洋樓,最差勁的也是外牆貼了瓷磚或刷了石灰膏的磚瓦結構的樓房。
這樣的村莊,遠望近看都很氣派,令人憧憬、羨慕。我們村能否趕上鄰村,不是我想的問題,我家什麼時候才能住上鄰村一樣的洋房,它成為依附在我們一家六口心頭的夢想。
鄰村之所以富裕,是鄰村人有活絡的大腦,他(她)們有的家庭靠栽桑養蠶生活,有的靠收購蠶繭加工絲棉製品發了財,有的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從事於建築行業,撈得了第一桶金,你家看我家,我家學你家,先富帶後富,後富趕先富,這樣的村風造就這樣的村貌,也就成了應理該當之事,而我們的村民除了種好那一畝三分解決溫飽的薄田外,最大家庭收入就是養頭豬,賣頭豬,或養幾隻雞,賣幾個蛋,更多的時光都交給了撲克、麻將,自然只能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原地踏步。
「人體上最充足的資源是力氣,力氣沒了吃碗飯,睡一覺又會蓄存很多,當今社會我沒聽說過苦死、累死的,只聽說過生老病死的」,母親的話語引來一家老少的強烈反感,可父親和哥姐找不到理由辯駁,既然找不到理由辯駁,那隻能順從。和藹的石頭像一朵花開在眼前,可對這朵花我只能視而不見。
日出而作,殘疾的母親像趕牲口一樣大早把一家老小(當時我才七歲多一點)趕上山。開生荒,開施肥溝,埋農家肥,栽桑樹,栽烤煙,中午吃帶上的乾糧,夜晚搬著星星月亮回家,清晨把鳥雀的叫聲掛上屋檐就出發,疲憊的我們像一支筆用光了墨水母親才准回家,三餐並作一餐吃,通常要到很晚才回到那個冷鍋冷灶的家,那種
夜宵當成晚飯吃的日子,成了家庭生活中最平淡的音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母親的帶領,家庭其餘成員盡心儘力,到我小學畢業時,我家也住上和河西岸人才住得起的洋樓。
如今,在母親的帶領下,通過十五年的拼搏,不但償還清了家裡的所有債務,還積攢了一筆成就全家六口人後來偉大夢想的資金。我和大哥如願考取大學,都成為人民警察的一員,姐姐和小弟通過拼搏在畢節市區買了房,干起了小買賣。我們一家六口人跨過了那條阻隔一家人夢想的河流,融入到這個人人向慕的城市生活之中,成了標標準準的城裡人,除小弟仍蹬著一輛五羊摩托,我跟歌姐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轎車。
跨越一條河,就闊步進入了更高、更新的生活。
我的家人能擁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能趟過那條阻隔我幸福的河流,離不開我那身帶殘疾勤勞善良的母親。
文學是我一生的最愛,以看書度閑暇,以文字煮日月,文字讓我獲得了無盡的榮譽。文字服我把弄,莊稼就服母親打整。母親目不識丁,卻算得上田間地頭「文字」伺弄的高手。母親用鋤頭鐮刀在田地里寫詩,豌豆、辣椒、洋芋、南瓜花、白薯干全是她詩中的韻律,勝過唐詩宋詞,勝過貝多芬月光曲。
母親一生只干一件事,就是整日整夜地把念想浸泡在農事上。母親是一家六口人過河的船,是母親用一隻眼點亮了全家六口人今日的美好前程。(鄉土文苑,供稿錢海)
鄉情散文:一隻眼的母親點亮六口人的前程
母親是貴州畢節人。貴州女人的勤勞善良在母親身上釋放得淋漓盡致。離家20餘載,在畢節,我們家的變化娓娓敘說著母親作為一個女性的生命歷程。
一抹陽光照在母親蒼老的面容,在銀髮上止住了血紅。母親被迫放下鋤頭,接受短暫的歇息和休整。在那個凄風冷雨的夜晚,母親安祥地走了。66歲,母親這一生雖說短暫,可她生前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堪稱全村上下300多口人的典範。
27年前的一個早晨,醒來的母親老覺得右眼不舒服,感覺像無數沙粒混進眼角膜。仔細琢磨,懷疑是前一天下午在院里水井邊洗衣服時,被父親焊電焊的強光灼傷。按照慣例,到隔壁正坐月子的小鳳要了奶水沖洗,可三天後病情無任何轉機,反而加重。母親的右眼腫得像個爛桃。這可急壞了父親和我們姐弟四人。
父親找來手推車,在我們姐弟四人的幫助下,把母親送到了畢節市人民醫院治療,一周後轉到貴陽的大醫院治療,豈料再好的醫院和醫生也沒能挽留住母親的右眼。
母親的右眼失明了,成了不折不扣的殘疾人,家裡也欠下一筆天文數字般的債務。政府關心,給母親辦理了殘疾證,免除了村委會的義務工,後來還吃了低保。
家裡人一致通過,反對母親再到田間地頭從事重體力活和臟活,只希望她在家看家護院,照管好豬雞,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輕巧活就得了,可母親死犟著不接受。母親的脾氣全家人清楚,想好的事,八頭大牯牛也拉不回來,無奈,只得由著她。
河的東岸是生我、養我的村莊,有肥沃田地百畝,河的西岸是鄰縣的又一村莊,河成了兩縣(市)的交界和界線。一河隔出兩個世界,我們村家家戶戶住的都是瓦房,灰朴朴的,沒有多少生機,如一個長相平平的村婦,而西岸的鄰村,家家都是林立的洋樓,最差勁的也是外牆貼了瓷磚或刷了石灰膏的磚瓦結構的樓房。
這樣的村莊,遠望近看都很氣派,令人憧憬、羨慕。我們村能否趕上鄰村,不是我想的問題,我家什麼時候才能住上鄰村一樣的洋房,它成為依附在我們一家六口心頭的夢想。
鄰村之所以富裕,是鄰村人有活絡的大腦,他(她)們有的家庭靠栽桑養蠶生活,有的靠收購蠶繭加工絲棉製品發了財,有的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從事於建築行業,撈得了第一桶金,你家看我家,我家學你家,先富帶後富,後富趕先富,這樣的村風造就這樣的村貌,也就成了應理該當之事,而我們的村民除了種好那一畝三分解決溫飽的薄田外,最大家庭收入就是養頭豬,賣頭豬,或養幾隻雞,賣幾個蛋,更多的時光都交給了撲克、麻將,自然只能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原地踏步。
「人體上最充足的資源是力氣,力氣沒了吃碗飯,睡一覺又會蓄存很多,當今社會我沒聽說過苦死、累死的,只聽說過生老病死的」,母親的話語引來一家老少的強烈反感,可父親和哥姐找不到理由辯駁,既然找不到理由辯駁,那隻能順從。和藹的石頭像一朵花開在眼前,可對這朵花我只能視而不見。
日出而作,殘疾的母親像趕牲口一樣大早把一家老小(當時我才七歲多一點)趕上山。開生荒,開施肥溝,埋農家肥,栽桑樹,栽烤煙,中午吃帶上的乾糧,夜晚搬著星星月亮回家,清晨把鳥雀的叫聲掛上屋檐就出發,疲憊的我們像一支筆用光了墨水母親才准回家,三餐並作一餐吃,通常要到很晚才回到那個冷鍋冷灶的家,那種
夜宵當成晚飯吃的日子,成了家庭生活中最平淡的音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母親的帶領,家庭其餘成員盡心儘力,到我小學畢業時,我家也住上和河西岸人才住得起的洋樓。
如今,在母親的帶領下,通過十五年的拼搏,不但償還清了家裡的所有債務,還積攢了一筆成就全家六口人後來偉大夢想的資金。我和大哥如願考取大學,都成為人民警察的一員,姐姐和小弟通過拼搏在畢節市區買了房,干起了小買賣。我們一家六口人跨過了那條阻隔一家人夢想的河流,融入到這個人人向慕的城市生活之中,成了標標準準的城裡人,除小弟仍蹬著一輛五羊摩托,我跟歌姐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轎車。
跨越一條河,就闊步進入了更高、更新的生活。
我的家人能擁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能趟過那條阻隔我幸福的河流,離不開我那身帶殘疾勤勞善良的母親。
文學是我一生的最愛,以看書度閑暇,以文字煮日月,文字讓我獲得了無盡的榮譽。文字服我把弄,莊稼就服母親打整。母親目不識丁,卻算得上田間地頭「文字」伺弄的高手。母親用鋤頭鐮刀在田地里寫詩,豌豆、辣椒、洋芋、南瓜花、白薯干全是她詩中的韻律,勝過唐詩宋詞,勝過貝多芬月光曲。
母親一生只干一件事,就是整日整夜地把念想浸泡在農事上。母親是一家六口人過河的船,是母親用一隻眼點亮了全家六口人今日的美好前程。(鄉土文苑,供稿錢海)